恶碟龙虎榜之十大恶碟

文·【林子贤】


恶碟为何物?

杂志上介绍的尽是天碟,何谓恶碟呢?我给它的定义是:对音响系统要求极高的一流天碟。如果您的器材普通,它会使您误以为录音恶劣,只待有朝一日,您的Hi-Fi体系重播水平突飞猛进,自然能体会到它伟大及不平凡之外。此等录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演出艺人水平极高,声音异常“活”!若音响系统不够“松”,哈!那可有罪受了。

为了让大家一起共享“玩”Hi-Fi的乐趣,我暂不提那很难购得的唱片,也不说那古董单声道录音--虽然它们是恶碟中的精华!单就说一说江湖中人人皆知的“恶碟”好了,以下“恶碟龙虎榜”上之十大恶碟,排名不分先后,因为它们都一样恶不可耐!

(一)千声佛

雨果HRP 753-2

“千声佛”演录俱佳,但极难播得好!任何Hi-Fi体系质感稍偏硬的话,琴声便会变得粗糙刺耳,可说是Hi-Fi体系音乐感的试金石,任何体系只要能把它播得悦耳,琴声又“真”的话!那真要套一句新年的贺词:恭喜、恭喜、恭喜您呀!您的Hi-Fi体系已基本上调校得颇为理想。

我在许多体系上试过“千声佛”不瞒您说,许多高手、大师手中的“宝物”皆无法过关。要播好此碟,除了器材素质要上佳(未必贵到没人性),调校、接线(讯号线、喇叭线及电源线)之间一定要细心配合,方能构与一个Resolution极高的体系,播出的琴声才能清脆有力,音乐流线轻巧又不失沉重,意境层次丰富得令人击节赞赏,秀丽无比的超高频段引人入胜!

您的Hi-Fi体系若能播好“千声佛”,也即说明您的音乐修为颇高,对声音“好”与“坏”的判断力已达至一个很高的境界。

我也曾用过不堪入耳的体系,大部分的问题不外乎是:

(一)高频至高频段不足,太薄、太硬、太紧或太多。
(二)质感不佳。非但高频段质感不佳,连中频质感亦硬得像石头,毫无音乐感可言。
(三)音声过分沉重。沉重的声音往往让人觉得没有“生命感”,在良好的体系上,杨秀明先生的琴音应带有一股很“活”的灵气。
知易行难,雨果这个极为出色的录音无法广为流传,实在是因为许多名贵,但调校不妥的体第无法将它播好啊!

(二)Bach: Sonatas & Partitas

EMI ZDMB 0777 7 64793 2 3

自人类有录音技术以来,我想大概没有任何一位提琴家像Nathan Milstein那样,能为巴哈的这个伟大作品作不朽的典范,即把巴哈作品精妙之外宣告于世人,让世人从新评估这部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

我个人认为Milstein的巴哈是屡唱屡有"新意"的作品,单就这点,许多世俗发烧友选用的“发烧碟”就望尘莫及!Milstein“活”现了巴哈音乐应有的精神面貌。

曾有人在香港杂志上力捧Perlman的巴哈无伴奏,为此,我特别买下一套Stereo的Perlman,但亲爱的读者们,Perlman的巴哈,我只听了一次,它就被永远打入了冷宫。道理很简单,Perlman非但不“活”,还硬桥硬马地歪曲巴哈精神。

“巴哈”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据说贝多芬看了巴哈的作品后,惊讶地说:“他不是小溪!是大海啊!”。巴哈能在一个小旋律上变奏四个小时,您说,他的作品听起来应是“活”,还是“硬桥硬马”呢?事实上,莫说Milstein,即使是Henryk Szeryng亦比Perlman“活”及“高明”得多。

巴哈是一个很不幸的音乐家,仕途一直不得意,令他脾气暴躁,故我能接受他音乐中的“火气”,Milstein的巴哈便不温文,而带着一定的“火气”,这股“火气”不足不佳,“火爆”又不对味,可真难为了器材的主人,故此碟亦名列恶碟榜。

Milstein的琴声很“美丽”,高雅而又不“火爆”,刚劲又不失秀气,散发出令人心服的“与世无争”情怀。

本碟虽是单声道录音,但音质颇佳。平时我聆赏音乐时,它是我最钟爱的首选碟之一,同时也是我在调校“结象”与“音乐感”时,使两者取得平衡的“工具碟”。

(三)巴哈无伴奏担组曲

EMI 5 55365 2

上文提到Milstein,我已阐明了我欣赏巴哈音乐的基本要求,同样地,演奏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前人很多,但精致又带有“火气”,更有“活”生感的演出不易求得。

Fournier、Starker、Gendron的演绎全数出局,不信的话请从第一号BWV 1007的Prelnde开始听:
Rostropovich的速度便比任何人都快,但听起来一点也不急,“火气”适中,造句精致;Fournier较慢,控制上较逊,录音也不及EMI的Rostropovich好;Gendron最粗糙,您能想象粗糙的巴哈作品吗?

但我亦要提醒您,EMI这个了不起的录音质感在非常“危险”的水平线上,您的器材素质及调校稍有差池,声音马上跌入“粗糙”的痛苦深渊,享受不到令人回味无穷、丰富的堂音尾韵。

Rostropovich高超琴艺在EMI出色的录音及法国圣马得淋教堂极出色的Acoustic衬托下,成为巴哈经典作品至佳录音之一。

(四)Le Barbier De Seville

DG 449 390-2

话说某日我到HMV逛,在可供试听的样品架上看到这张碟,虽说我手头上至少有三套单碟价售卖的“理发师”,但看看演出名单,嘿,全部都是意大利的不知名歌手,乐队也不认识,指挥Bruno Bartoletti倒有听过,印象不错。既可免费试听,何乐而不为!我马上戴上耳机,选了很熟悉的“Una voce poco fa gianna d'”,Angelo有如出谷黄莺般的歌艺,把我震呆了。天哪!这么了不起的歌艺竟默默无闻,无人知晓,天理何在?!我马上拿了一片新CD冲往柜台付账。

回家后的第一时间开了金牛后级,再次聆赏Aneglo的歌艺,乐队引手一响起,唉呀!我几乎跳了起来!好宽大的音场啊!太大了,根本不像在小录音室里录的,活像以前我在维多利亚音乐厅ROWF听黄河大合唱的壮大场面嘛!

虽说Rossini的“理发师”不具深度,但聆赏Angelo的歌艺,真是令人心花怒放,太了不起了!一曲结束,即刻跳到另一首我的Favorit“Largo at factotim de lacit”,哗!扮演Figaro(理发师)的Renato Capecchi一样出色。

有了Rossini的“理发师”,我过去的几套“理发师”都可请他们告老还乡去也。

这个录音非常具有1960年代最出色的老Decca录音的特色与特点,空间感出色不在话下,加上这群不知名的艺人极超级的演出,不动容者几稀!

不料把它带到友人家里一试,心却凉了一大截。在不太完美的重播条件下,Angelo的歌声不再像夜莺,而像母夜叉吵死人。

我这才蓦然惊觉,此碟也属不讨好之列,它录于1961年,距今已超过35年!这么出色的好录音、好演出不受世人重视,只因一般较俗气的Hi-Fi器材不争气使然?!

大人!冤枉啊!!

(五)马勒:大地之歌

DG 419 058-2

马勒的古典音乐创作艺术最高峰是充满胜利气息的第八(千人)交响曲,“大地之歌”却是作曲家作曲水平开始滑落的起点。但大地之歌仍是我很钟爱的一个古典音乐作品,我所收集的“大地”已有十一个不同版本。

“大地”绝对是考乐团指挥功力的试金石,功力稍次的指挥或许能把莫扎特、罗西尼等人的作品演绎得有声有色,一处在Bruckner、马勒等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作品中,马上“原形毕露”!卡拉扬其实并不热衷于指挥马勒的作品(犹太人与德国人有血海深仇!),但无可否认他的“大地”极富人性,令人深深感受到卡氏的才气。

无独有偶,由EMI Otto Klemperer指挥的“大地”中的女中音Christa Ludwig,也是香港发烧圈中力捧的。Christa当然Wonderful!无论在Klemperer或Karajan的指挥下,她皆唱得很感人。

但Klemperer有一个毛病,每当一个Climaz Build-up,尚未到尽头时,他很快便把乐队辛苦营造的气氛铲平!这不是偶然,而是他反复出现这个败笔!故年老的Klemperer绝不配称为伟大的Mahlerian。

不信,您听听年轻的Klemperer在Decca录下马勒“第2”,虽然是Mono录音,但这是“黄金”时期的Klemperer、Bernstein“呼天抢地”式的手法,他在马勒第一及第二的终章时皆有不俗的“创意”,颇令人耳目一新!

在最感人的终章“告别”里,最能描出天色深蓝,日落西山后阵阵冷风迎面吹来之意境者,便是卡氏。

我收藏的其他十个录音,论指挥功力与卡氏相提并论的,只有在1972年指挥BBC交响乐团演出录音的Jascha Horenstein,当时他已知道自己身患绝症。这是"大地"的另一伟大指挥,可惜女中音Hodgson倾尽全力仍远不如Ludwig。

据闻Sir John有一个伟大的现场录音“大地”,但至今我尚未见过有CD Re-issue,如有出版,无论By Hook Or by Crook,我一定抢一张回来听。

至于“卡氏”这张“大地”一向很不受“发烧友”重视,其实这也是少数出色的DG录音。音场宽深,余韵令人回味,请特别注意第一乐章8分10秒开始后卡氏的清秀造句及终章28分24秒起“春天”来临时,那动人的音乐流动线,除了风格迥异的Jascha Horenstein尚能匹敌外,还有谁能争锋呢?

您的名贵Hi-Fi播得出这个感觉吗?(CD的计时以“卡”氏DG中价419 058-2为准!)在众多对手下,最自量力的一个版本是由Anton Naunt指挥,虽然它只卖$5.90(购于森林大厦地下层CD店),但您还是省下钱吧!

(六)Six Sonatas for Solo Violin

Collins 13762

这是另一个“可怕”的录音,其实“好”与“坏”只有一线之差,只得0.55mm之距!

闲话少说。Ysaye的这6首献给当年6位伟大的担琴家的无伴奏奏鸣曲,技巧艰深,历来只偶尔听过某些名家选奏其中一些选段。我前后共听过十几人演奏过,唯Ysaye的这个作品深得我心。

听完Marinkovic这个完整的录音后,才觉察到Marinkovic演奏的巧妙之处,不错,他肯定没有Kreisler美丽的Tone,他没有少年的Menuhin的鬼斧神工,没有Milstein的优美造句。

但他做到了前人从未达至的成就--用刚毅无比的意志力,克服了这个优秀作品的高深难度,更难得的是Marinkovic赋予这套奏鸣曲从未有过的“生命”与“亲切”感,美丽的1729“OSCAR,METZ”,Radivarius琴在Collins极优秀的近距离"大厅"录音,呈现出令人咋舌的质感。

但它对Hi-Fi的要求太苛刻了!只要您稍粗哪怕“0.05mm”那么一丁点,Track 1尚未播完,你就会掩耳而逃!

如您的Hi-Fi体系能让您在接近“近距离”响彻云霄的音量下听完整张CD,还想Encore一次,哈!哈!您“好野!”

(七)兰闺寂寂

EMI FH-81017-2

早在 1994WCES Show 时,为招呼有“Taste”的华人发烧好友,我便带着“蔡琴老歌”与EMI这张“李香兰”出Show去也。

在参展的第二天,有一位台湾“行家”点播蔡琴老歌,播完“三年”后,我二话不说,便放进“李香兰”,让这位“行家”了解我们参展器材的实力,当“李香兰”唱到“左三年,右三年”时,一位棕发老外拍了拍我的肩,轻声说:“啊!天哪!如果买得到现在(李香兰)唱的唱片,我一定不买蔡琴!哈!祝你好运,你的扩音机真不错啊!”,亲爱的读者们,您看连不懂华人文化的老外都会“好”的歌唱艺术!我还能不讲这张唱片吗?!李香兰歌艺之高,非笔墨能形容!

当您用如Marantz Classic 100mk前级听李香兰,简直是与她“精神交流”了。

话说三年前的某天,老顾客们上门来听歌,听完后,据闻每人回家途中都在CD店买了一片“李香兰”,第二个星期六,他们相约到某名店试机,怎知道“李香兰”在价值八万多元的器材下惨不忍闻!更要命的是CD主人竟被Hi-Fi店老板,及其他在店中的道友讥为“孤寒”,买翻版唱片来播?!

可见徒用名贵器材,而不注重“调校”,永远无法知晓这张唱片过人之处。

老实讲,我听“李香兰”多年,能令我“流泪”的体系不超过五套。老友!为免被人讥为“孤寒”得连正版Stereo唱片也买不起,如果“李香兰”不能令您满意,请勿在别人面前丢人现眼!

“李香兰”确是一张不允许器材带一丁点粗糙及“俗气”的异碟!经年的经验告诉我,“李香兰”在优质胆机重播较为讨好!

(八)Gerald Moore A Tribute

EMI CDC 7 49238 2

EMI的录音工程师Christopaer Parker成功地捕捉下了1967年在Royal Festival Hall的伟大实况,三位了不起的歌唱家一起参与了伴奏之王的最后一次舞台演出。这个录音的音场已不是宽深那么简单,麦克风的左、右、前后方音响细微处都被一一捕捉了,请听听Track 7 Rossini的“猫儿的二重唱”中观众们的笑声,如您的体系调校得宜,便当知这个录音巧妙之处,一曲结束,观众“爆起”的掌声在任何稍有“过利”、“过亮”的系统,保证即刻要关小音量!否则您的耳朵可有得受了!

Track 23中,Gerald在舞台上的演讲风趣幽默,除非您听不懂英语,否则一一捧腹大笑!演讲后,音乐会便在Gerald弹出舒伯特的“致音乐”尾声中结束。这是一曲非常感人的演奏!我想不出还有谁能比Gerald的独奏更动人?!

您要到音响店买一对讯号线或一件辅件吗?别的音乐软件未必准,但如有任何东西能通过本碟的考验,令您听得舒服、感动,那放心买它吧!不会错的!

(九)Green Sleeves

Philips 420 897-2

十五岁的小女孩Michala的精彩牧笛演出!

该录音由Michala独奏,她母亲钢琴伴奏,论艺术性,本碟不算牧笛演奏的顶峰之作,但精彩的是它的录音,录音师刻意把Michala放在音场左边靠近左喇叭处,值得留意的是Michala的笛声是“脱离”左喇叭的,有本事还原这个特点的Hi-Fi体系百中无一,在台湾听过四套调校极之出色的体系,Michala皆能脱离喇叭;而在美国的CES Show,对不起,我听过最佳声效的Audio Note Gakuon近美金$500,000.00的Audio Note体系亦还做不到,更不要讲其他功力更次的Set Up。在本地,业光兄是少数令Michala脱离喇叭的Set Up高手。

最常见的现象,便是Michala贴紧着您的左边喇叭,要做到“脱离”喇叭还不“太难”,要兼顾到音乐线条、及音色优美,可真的是难上加难。

小提琴家“大卫王”在philips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亦有同样的“位置”感问题,但毕竟仍较michala这张碟易搞定。虽然骨子里我喜爱大卫王远多于Michala,我还是舍弃了大卫王的录音,用Michala本碟搞到好时古味盎然。

但可真难为了大部分普天之下的“发烧友”!

(十)No Frontiers

在No Frontiers刚面世时,买下此碟只觉不错,但亦不觉察到No Frontiers有何伟大之外,只能怪自己当年功力不足,而错怪了此碟。

No Frontiers需要在一套调校极出色的体系,有足够的本钱还原音乐里的“原动性”、“感性”方能把您带出音乐的表面,而进入Mary Black的内心世界的“异碟”。

我得感谢香港李哥,教文高等高手教我的美学观,及从他们的“伟大”体系给我的启示,使我走进音响艺术的大门,也就是说,一般凡品只能令你停留在Hi-Fi的“声音”第一空间(First Dimension),好的体系方有能力带您进入音乐的第三空间(Third Dimension),喜欢Mary Black的音乐的人很多,但如幸有知音人看到我的描述,想他也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吧!

在第三空音里我们论及的完全是“声音”的“境界”,早已脱离声音的“特质”。

就如师傅李哥所讲,对着这么感人的音乐还和我讲什么是低音、高音的凡夫俗子,我都懒得浪费时间和他谈Hi-Fi。不错,在这种境界内,每一个“乐音”都是一种美的“流动”,在这个"境界"段数里的发烧友的层次早已脱离“器材”的困扰,纵然给他一套低价中等质量的器材,他亦有本事让拥有名贵器材者折服,这才是具深厚功力的象征。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常挂在口中的话:您没有大老爷们财宏势大,是吗?不用自卑,一位名画家用的画纸,或一位名书法家用的毛笔,未必是稀世奇珍,但他们一样能挥洒自如地创作出珍贵的艺术品。

愿彼等有智慧的发烧友们,静下心深思一番吧!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