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打细算选器材 提高修养为上策

文·【杨逸】

“发烧门”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乐林大派,它有如宇宙的无底洞,深不可测,永无止境。这条路荆棘密布,艰难重重。若功力达到某个境界而来个金盆洗手的人,相信是廖廖无几,就因为有许多人精神可嘉,偏向虎山行,才能把“发烧门”发扬光大。

是的,这条路到处充满陷阱,一不小心就会跌倒。也许你在音响店内曾有以下的遭遇,当你问售货员:「这部机的声音如何?」而所得到的答案就是滔滔不绝的音响术语和技术性规格数字。接着又在另一间音响店试听,又收到许多资料。走多几间越搞越糊涂了,到底是哪一样好?杂志明明写得很好,试听后也觉得还可以,但却又被别间售货员打了毒针,信心却动摇了,为了生意上的竞争,这种事的发生在所难免。

一般说,对音响音色好与劣的定夺,是凭个人的口味,再加上凭听觉分析出来的可闻性失真而定高低,个中带着浓厚的主观因素。某些人听了一些不适合自己口味的音响,都马上直觉地知道自己喜不喜欢这种音色。所谓标准音色,一定有个参考标准,而这个标准却要先藏在脑海中。这个标准绝不能自圆其说作为个人的口味。它是一种以时间、知识及实践所培养出来的结晶,形成一股坚实的判断力。这其中也可能包括了个人品味,而品味的优劣却因判断力之强弱而定格。

标准音色的来源
标准音色的资料,是要从现场演奏汲取的,而大多数的演奏,却是古典音乐居多。若能经常去欣赏这类现场演奏,不但对各种乐器所产生的自然音色有所认识,而且更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乐器的共鸣与动态,那么除了古典音乐外, 其他如流行音乐或爵士音乐的音色资料是否可靠呢?由于这类衾盅葑喽纪?许多电子器材作为播送音响的工具,所以这种资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而不能当作标准。流行乐或爵士乐的过程,多数是以电子器材记录了电子音响,平衡度是由混音器制造出来的,更真实的重播资料,是那些精心制作的发烧级录音,除了人声最有价值外,其他部份都可能被一些音响效果所渲染,基于种种因素,我们脑海里所储藏的参考资料,必须是绝对正确的,才能够作为一种标准,而这方面的修养越高,对器材好坏的判断力也越强。

失真的辨认
音响器材最低频率响应要求,要视听觉系统的频率和幅度限制性,此乃生理上的极限:明显超出20 Hz至20 KHz范围外的频率将不能被听见,只能用仪器测量出来,然而,这种极限将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现在要谈的是可闻性的失真。线性平衡度很容易受聆听室音响效果影响,扬声器的三次谐波失真,会严重地影响线性平衡。这种失真可从中高频及高频过于显著而察觉出来。至于双数谐波失真的辨认,却要靠一些真正的实力。它是能使音乐听起来较醇厚、较宽阔的音乐化和谐失真。无此类失真的重播听起来较为清淡一些,但却更加有生命力,带有活泼跳跃的动感,至于更严重的平衡度失调,是线性、相位及时间失真加起来的产品。它使音乐的天然音色改变了、渲染了,这类失真是不容易分辨出来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它与个人口味、个人修养的深浅息息相关。

形象与定位
在早期的再生系统重播,只能做到从左到右的音场感,听起来整个形象是平面化的,左右声道协调不足,中间部份有些空洞的感觉。但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日,许多音响定义都有待纠正。一般稍有水准的系统,除了有宽阔的音场外,还可建立一个3D式的立体音响空间,无形中产生了一种身临现场的幻觉。若技术水平更高的器材,能够把这幻觉舞台显得非常逼真,它能把扬声器前后左右包围着,阔度不只超过了扬声器之外,甚至超越了聆听室的阔度,当然这种3D立体感的重播,必须要配合上乘质素的录音才能显著的体现出来。至于定位,向来就是发烧友的热门话题,有些人认为定位就是每件乐器都要按照录音时的排列准确地重播出来,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定位的内容包括甚广。所谓好的定位是指乐器所投射出来的方位感,由始至终稳定不变,形象鲜明,令人可以用听觉去触摸整个乐队的存在。例如单一乐器的独奏再到其他乐器加入齐奏至乐章的高潮时,其原本的位置不变动,完全不受到干扰而导致重播形象不清。但有时听歌剧时演员的位置时常漂浮不定,前后左左的移动,只有非常上乘的器材才能准确地表达这种方位的移动,就好象歌剧团活生生地在眼前演出。

空气 残响及余韵
空气一词,常出现在近代的一些音响杂志中。它是指乐器演奏时所包围在周围的空气感,而从中也听出了演奏现场的空气特性来。要领悟其中的奥妙不但要靠些想象力,器材方面也要具备一定的水准才能体现出来。空气感好的重播,听起来生动活泼,乐器的特性鲜明,个别的表现也较突出。

残响与余韵都是指音乐尾音的延伸。残响的延伸较长,将接近回音。而余韵是入于更细腻的描写,乐器本身一种自然的延伸,一些共鸣性强的乐器如钢琴、大提琴、日本竹笛等,都有明显的余韵,录音素材里本来是含有空气、残响和余韵,若把它们原原本本的重播出来就可以造出逼真生动的音乐,因此质素越高的器材,重播空气及余韵的传真度越高,音色逼真自然,缺乏余韵表现能力的组合,音色生硬呆滞,没有音乐感。

层次与内容
称得上水准的器材的重播。你可以追踪一件乐器及其附近的一些乐器,从而感觉到它们的深度。层次分明的重播要达到一定的成绩是不简单的,若能在重播一些百人大合唱的音乐,还能够明显地分辨出乐队及歌咏队的深度,甚至歌咏队高低排列的位置,那必是属于极品级的器材。一件乐器有一件乐器的清脆,十件有十件的厚度,独奏与合奏的动态表现准确,乐器的音色自然,整个画面晶莹通透,绝不带「雾」感。

中音域的重要性
我们的耳朵的幅度与灵敏度在所有频率并不平均,当声音强度上升,频率灵敏度渐趋平坦。因此实际情况中,高音上端及低音下端以高强度播放时会较易被听到,而中音域又如何呢?许多人在物色器材时特别留意规格的频响,其实高低频能做到多少万赫也由它去吧,反正软件方面的供应是有限的,而且有些频段是不易听出的,要知道,中音域是整个音乐音响的黄金地带,许多优美的画面都是由中音线条勾划出来的,所以中音频的准确性千万不可忽视,选择器材时,首先要分析它中音的质素、互调失真、爵态失真、功率供应、扬声器单元之间的相位漂移,均足以严重影响中音线条的统一性及明朗性。

流畅与动态
听音乐要听得舒服,久听不倦,表示器材工作流畅,由最弱的一节音符一下子升至最强音,象不费吹灰之力般的轻松,是为上品。有些系统可以开得很大声,但画面变了形。有些可以开得很响,但音色变得粗糙,因此在购买器材试强音时,不是为了要知道它是否顶得住,而是对它的功率供应的一项考验。那些不悦耳的毛病可能与功率供应不稳定有关,抑或是线路上选用了有副作用的零件。这对工作流畅的影响还严重过不同线路设计的影响。

什么是动态?有些人认为是指劲力,其实它应该是再生系统能有多静的考究,静的境界,要比响的难搞多了。响而不悦耳的音乐是不耐听的。静,会令人全神贯注地追随甚至陶醉在音乐的意境里,尤其是弱音的表现。因为静,杂念就少,纤巧细腻的弱音才能非常突出地表现无遗。

A类?AB类?哪类好?
这个问题相信许多发烧友都曾讨论过。纯A类设计是否一定好声?AB类是否较逊色?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漂亮的规格并不一定属于好声,而好声并不一定有吸引人的天文数字。把两部同厂同型号的扩大器放在一齐,只要把其中一部换上高品质的讯号线,肯定也能改善音色,更何况是电容和电阻。A类或AB类只是设计的方针,而理论上A类的设计失真较低,音色富有生命力。但经过不同设计者设计出来的器材,优劣有别,而优秀的AB类设计也能与A类设计齐名天下,甚至有过之而不及,象Krell, Audio Research, Cello, Goldmund等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就证明了一切。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