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游记之发烧尽时见真情

文 · H K Lee

一般人以为,发烧友总离不开“发烧”两个字。当然,发烧友们初认识之际,话题自然围绕“发烧经”。但认识久了,发烧只是一个共同点,除此之外,更可以谈公事、家庭等比较深入的话题。

我们一班发烧友,从事不同的行业。比如,小冯做牛奶Salesman,他时常送免费牛奶给我女儿喝。木工祥,顾名思义做木工,他替发烧友做喇叭自然得心应手。我还认识一些发烧友,有的是汽车保险或房屋经纪,有的做屋顶防漏,有的是货柜车司机,还有的是德士司机。总之,若需要他们帮忙的话,随时随地一个电话,就立刻搞定。又比如,我本人从事信封行业,发烧友要用到信封的话,小弟自然乐意奉上。

最近,刚认识了一位发烧友黎兄。如果阁下是“食为先”一族,就千万要找他了。

黎兄在芽笼一带经营活海鲜生意。其实,在我未认识黎兄之前,就去过他的档口买大雪蟹。黎兄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当他知道我“帮衬”过他,立刻笑道:“李先生,你当时一定在心里用粗口骂我,卖海鲜卖得那么贵,真抵死!”他开玩笑时,我也以牙还牙说:“不贵,不贵,如果买海鲜,又有音乐听的话,一点都不贵。”

黎兄经营活海鲜生意,而他一家人都住在店内的楼阁。所以,他的店铺实际上就是他的家。最初,我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原来做活海鲜生意,绝不可以让店铺停电,否则就会血本无归。黎兄每天虽忙于生意,但也并非市井之徒。从他在店内(家内)使出的发烧招数,已经知道他有别于一般“生意佬”。

黎兄选择了英国具有皇者气派的大喇叭Westminster Royal作为主力,配上麦景陶一代名器 MC 275。这套系统的音响效果,并非我所关注。我反而特别注意的是黎兄玩音乐的态度。

老实说,有些发烧友拥有很多发烧级器材,甚至是一代名器,他们总是有一种想要炫耀自己的心态。据我了解,黎兄的发烧段数虽高,但他并不时常约朋友到他家中切磋发烧功。他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店铺里的工作,每到凌晨时分,才有心情静下来听歌。以他的年纪,自然时常听华语老歌。中国的黄河钢琴协奏曲以及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都是他的最爱。大家从我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很多具有中国情怀的陶瓷,比如毛泽东、周恩来像,古董木刻对联等等。黎兄说,当他一面听中国民歌,一面欣赏这些中国陶瓷,感情上就特别容易投入。

我几次约他喝咖啡,听他述说对Hi-Fi及音乐的见解,觉得他玩Hi-Fi时的感性多于理性。他把Hi-Fi视作一种个人感情的抒发,绝不强求音响效果。

记得有一次,他请我们一班发烧友到他家中听歌,他只是随便播放几首歌,接着便在店里拿了活鱼、竹蚌、大雪蟹,请我们到酒家大吃一顿。他似乎并不介意我们对他家中系统的看法和意见。对他来说,玩Hi-Fi只是一种乐趣,又或者是交朋结友的一种方式罢了。

我还记得,在这次晚宴中,我们的发烧话题甚少,反而是放开胸怀,谈天说地。有时,他会教我们怎样买新鲜海鲜。有时,他又会感慨时间不够,连老朋友都难得经常碰面。他自问是发烧友,而我更认为他是大发烧友。但大家在交谈中,却不以发烧为主要话题。

年青时期的我,玩Hi-Fi结识发烧友,话题总离不开音响,有时还会争论什么才是好声。自己玩Hi-Fi或拜会别人的系统时,注重的是这些系统是否够高级,是否够名贵,往往忽略了听Hi-Fi,听音乐的最终目的。听Hi-Fi是要享受音乐而非炫耀自己的Hi-Fi知识。人到中年,自己懂Hi-Fi越多,才觉得自己不懂得的东西更多,甚至感到自己Hi-Fi历程的渺小。

我和黎兄虽然在Hi-Fi道路中认识,但是大家都能抛开Hi-Fi的‘枷锁’。在经济不景气之际,只要彼此轻轻问候一下对方,已胜过Hi-Fi的千言万语。在经济不景气之际,只要彼此轻轻问候一下对方,已胜过Hi-Fi的千言万语。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