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情怀

文 · 潘耀田

从最初接触黑胶唱片至今算算已有四十余年了。小时候一家人听LP(现在竟然成为脏话的缩写!什么世界?!)时的温馨氛围,此刻似乎还能闻到唱机和唱片的气味。或许余生也晚矣,第一次听到黑胶唱片时,七十八转唱片时代已进入尾声。紧接而来的是四十五转以及三十三转唱片时代。有一段短时期还见过十六转唱片。而三十三转唱片早期多为十寸直径,还有不同的颜色或通体透明的。后来十二寸黑胶“长寿唱片”(Long-Play Records ——简称LP)渐渐流行起来,身历声(Stereo)录音也全面取代了单声道(Mono)录音。时值六十年代末,虽然已不时兴,但七十八转唱片还未绝迹。还记得当年在小坡的旧青年书局还可以买到中国版的华乐,地方戏曲甚至中国的西洋古典音乐录音。那时音乐之火烧得正旺,也不嫌唱片架满是灰尘,一有几个闲钱便到青年书局寻宝去。

初期购买黑胶唱片多以艺声唱片或中国唱片为主。一般都会去当年位于如今半岛购物中心一间叫“美丰”的店铺买。间中也向摆地摊的买一些翻版的牌子,如罗盘,东风等等。转向西洋古典音乐是七十年代初期的事,原因之一是当时市面上可以找到的华乐录音都买得七七八八了,而香港录音又听不惯。另外,开始学习西洋乐器也是一个原因。现在回头看,最大的动力还是来自一班志同道合的死党。大家景况相同、兴趣一致、交流无碍,有空便相约打唱片擂台。一番比拼下来,总有胜负或和局。一时名牌云集,举凡Decca、DG、Philips、RCA、CBS旗下名将倾巢而出,杀气腾腾!你可以想象卡拉扬(Karajan)和伯恩斯坦(Bernstein)大战纽约城七彩阔银幕的场面吗?有点滑稽吧?但连年征战,胜胜败败之余也让我们练就了一定的音乐音响鉴赏能力。这时期的古典音乐唱片多购自广声唱片公司。

八十年代是LP没落的开始,也是CD时代的降临。这个过渡时期有点改朝换代、兵荒马乱的感觉。CD一开始时在宣传上似乎给人一种永不损坏,天长地久的误解。加上使用,保养容易。一下子使到很多人放弃了收集多年的黑胶唱片, 就有如今天我们放弃胶卷相机一样。

CD的确有其众多优点,收藏方便又没有杂音。但就是音质“冷酷”了点,缺少了黑胶唱片的空气感和人性感,因而不耐久听。当然,今时今日,如果拥有顶级音响器材又调校得当也不难解决问题,但肯定要有相当的投资。然而CD最致命的一点还是当初狠狠重金买下,几年后却惊觉此物并非永久之物。一旦表层化学物质洞穿便兵败如山倒,无可挽回,全军覆没!还不如黑胶唱片的损坏情况——刮花了一面或一个Track你还有另一面和其它的Track可听,不致于一败涂地。而且刮花了也看损伤程度,不至于完全不能唱。

听CD和听LP似乎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听CD时可以心不在焉地一边走动,一边做东西。你会很笃定,因为你很清楚这东西短时间内不会“暴毙”,音质也不会改变,完全没有丝毫风险或损失。听LP时若是如此便会产生内疚之感,所以一般会比较专心和珍惜。因为听LP的人都明白LP和人一样会逐渐消耗,会老,最终还会 ……

我自九十年代以后便几乎没听LP了。但幸亏除了较早时送掉的一批七十八转中国版华乐唱片以外,其余都堪称保存完好。此乃一大幸事。

最近老友阿狂兄惠赐EMT专业名唱机一部,于是乎我又开始听LP了。十多年后再重温当年精挑细选的黑胶老唱片,不无感慨——好些比它们年轻十多年的CD已寿终正寝了,而它们还健在!看着这一张张以往的珍藏宝贝,每一张都有个回忆。相对来说,有关CD的回忆便没有这么深刻。也许是因为LP封套大,封面设计鲜明醒目又气派。CD相比之下便有点小家子气了。无论如何,总归是一得一失,不过是个选择的问题吧。但再次听到久违了的LP之后,那种久别重逢的音质、音场,再加上Ortofon MC唱头的弹跳、鲜活和煽情,就有如近距离听现场演奏。怎一个“爽”字了得!我的选择已经很肯定了。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