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易大将军

文·【希声阁主】


今年三、四月间,雨果老总易有伍亲率刘星、张维良、杨晓琳等创意、演奏、演唱者,从中国最南端的广州、深圳,向西杀至郑州、洛阳,马不停蹄地转战南京。“雨果音乐欣赏会”一路走来,一路轰动。之后,老易又飞上海,再飞北京。

雨果向来是不鸣则罢,一鸣惊人,不夸张地说,每张雨果CD都带给我感动与心灵的滋养。

易有伍近日在中国北方重镇天津的一段精彩访谈值得一提。自从“老易谈雨果”、“雨果唱片博览”在天津音乐台播放后,拥有了大批乐迷,应天津音乐台总监之邀,开辟了“老易热线”。

节目是在六月十日晚的黄金时段9:00PM至10:00PM。主持人刚讲完简单的开场白,三部热线电话就闪个不停,接下来,听众便用“老易、老易先生、易老师、易师傅”的称呼提问、交流,有趣的是,竟有紧张兮兮的听众称老易为“易雨果”。其实,雨果就是老易,老易就是雨果的化身。

热线一接通,问题差不多都集中在“身为海外华人的老易,为何如此醉心于中国音乐?”老易答得也令人叫绝:“因为它好听,我喜欢。”这句话实际上道破了欣赏艺术(尤其是音乐)的天机。

好吃便吃,好看便看,好听便听之任之。这里面看起来好象没有多少道理好讲的,其实大有深意。做喜欢做的事,是人生一乐;录喜欢听的音乐,便是老易的人生一乐。

善识才者,称之为伯乐。检视雨果CD便不难发现,很多名不见经传,但又极具潜力的乐人,正是籍着老易的一双慧眼,而在乐坛崭露头角。

“每一张唱片的问世,都经历着一次冲动。好的音乐感动着我,我就会把它们录下来,我想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当听众问雨果CD是如何确定选题时,老易如是说。

原来老易制作唱片也和艺术创作一样。他不是商人吗?为何如此“艺术”?我想,这正是雨果唱片成功的秘诀。没有创作源泉,没有创作冲动,就没有灵感,作品不是干巴巴的瘪三,就是无病呻吟,毫无生命力。做唱片不能光盯着市场,CD不是一般产品,它需要制作者的才、学、识。

“不要理性地去欣赏音乐。把自己限制起来,界定在某种音乐里,那样会营养不良。”关于听音乐,老易如此布道,这也是他录音的原则。

如今,雨果已有多种系列:中国音乐、西洋古典音乐、华人优秀作品、奇异果、发烧碟、音乐图书馆等。每个系列中又有很多的品种,比如中国音乐中,又有古琴、古筝、广东音乐系列等。

为让听众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他踏破铁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采集来那纯正的、土得掉渣的“里巷歌谣”。听得人们如醉如痴,忘乎所以,越发使人觉得“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雨果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很高。因此,从第一张唱片问世就是精品,时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老易对此充满自信。他听世界一流乐队、一流指挥、一流演奏家的音乐。这就注定了他的音乐品位。

雨果的第一张唱片是古琴耆宿张子谦先生的《广陵琴韵》,张老“洒脱跌宕”的琴风,博得了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张老仙逝多年,这张唱片更显得弥足珍贵。其后,十余年来,老易录制的每一张CD,这种追求都“一以贯之”。

有位学钢琴的女学生将电话打到直播室说:“雨果唱片引导听众去欣赏,让我知道音乐是这样美好。特别是中国音乐,她的苍凉、凝重、博大的襟怀,实在太感人了。”

原定的一小时直播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而听众打进的电话却有增无减,经过紧急磋商,决定把时间延长一小时,这对电台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从“十大电源线”、“1812序曲”中的炮声,到华人音乐,New Age Music, World Music,继承与创新等话题,讨论个不亦乐乎。

“易先生,你最喜欢什么音乐?”节目接近尾声,一位听众问。

老易稍加思索后答曰“我最喜欢古琴,希望有一天,能独自去体验‘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的意境。”

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古有“琴者,乐之统也”的说法。琴不仅在音乐中重要,古人认为,弹琴也是道德修养、人格完善的最佳手段。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乐”居其二,那时的乐,主要指弹琴。后来,文人更以能琴棋书画为最基本的身份标志,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琴,已不仅仅是一件乐器,它代表了中国的礼乐文化。古琴音乐反映了一种人文精神,其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任何一位流淌着华人血脉的炎黄子孙,无不被其所打动。这便是老易热爱古琴音乐的最佳注解,因此也才有了雨果自创办以来共录制了二十余张古琴CD的录音行业的世界之最。但以商业眼光看,这纯属“赔本赚吆喝”,可这是真正的中国音乐财富,加上目前一些老一辈琴家年事已高,所以,录制工作本身便带有抢救的意味。

因此,套用孔夫子赞颜回的话“人不堪其苦,(老)易不改其乐”。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