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世界的天方夜谭
文 · 阿狂

最近乘假期之便,在家中大阅兵,整理和编排山寨中的黑胶唱片(LP)和镭射唱片(CD),惊觉原来家藏的LP已有两千多张,而CD的数量也暴增至千多张。Mama Mia,如此下去,恐怕有一天会没有立足之地!

小弟家有六部LP唱盘和四部CD机,从数目上可以看出有偏袒LP之嫌。事实上,小弟听LP的时间确实多过CD,原因倒不是LP的音响效果比CD高超,而是旧的LP唱片蕴藏着珍贵的瑰宝,而许多老旧的LP唱片也没有被唱片公司翻制成CD。因此,要听一些昔日的经典录音,就只能从LP中重温旧梦。

绝代双骄——Rockport Capella II & Lynn Sondek LP 12
如今借着整理旧LP的当儿,乘机翻出一些20~30年前的旧LP与大家分享。其中有些或许曾被翻制成CD,但大多数应该还是保存着与LP的“女儿身”,因此也只能从LP去领略它们的韵味了。

日本JVC以生产电子视听器材为世人所知,其实它也曾经生产过LP。小弟手中藏有十多张JVC的黑胶唱片,大多数录制于70年代。JVC的LP唱片录音水平一般,但偶尔也有些精彩之作。手头有一张“Classic Guitar Super Deluxe”by Miguel Barbera(JVC JCL 2613)。这张唱片的木吉他录得非常真实。如果在播唱这张唱片时把灯光熄掉,你会误以为前面6尺之处真有个人在弹木吉他。这张唱片的主打曲子是Romanec De Amor,当年这首曲子曾引发无数年轻人学习木吉他,然后在女朋友面前演奏以赢取芳心。另一张深得吾心的JVC唱片是“森进一之歌”(JVC JVL 2620)。这是一张Tenor Sax和乐队演奏日本演歌巨星森进一的唱片。这张唱片的录音其实还不能进入天碟的圣殿,但它胜在演奏者的技巧和意境。当萨克斯手Yasunobu Matsuura吹奏森进一的名曲如“负心的人”时,Saxophone 的荡气回肠之声,感性到令人不能自我。聆听了30多年的唱片和真人演奏,还是认为这张JVC的Tenor-Sax是最感性和深情的。到目前为止还未看到这两张JVC黑胶唱片的CD版,将来会不会推出CD版本,谁也说不上。想要欣赏这两张JVC的精彩录音和演奏,就只能在黑胶世界里追寻矣。

另一张JVC的LP“海之诗Poetry of the Sea”(JVC JVL 2601)则曾经出过CD版。小弟手中同时拥有LP和CD。比较之下,LP的录音效果大获全胜。CD的音色较为干硬光辉,可能是当年的CD翻制技术尚未完善。“海之诗”收录许多优美动听的轻音乐,工作辛劳一天后放上这张唱片,把灯光调暗,手把一杯红酒配着音乐,浅尝辄止,什么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值得一提的是唱片的每一首曲子都配上海浪声,虽然有些造作,却非常应景。小弟虽然讨厌录音中加插不必要的音响效果,惟对这张LP例外,大概是红酒发挥了作用吧。

另外一个LP胜过CD的地方是封套的尺寸。Big is Beautiful,LP的封套比CD大了数倍,因此视觉效果也加强数倍。不知是偏见或是确有其事,总觉得过去的封套设计者比较有文化和大气,搞出来的效果总是较为出色。就拿邓丽君在1983年推出的“淡淡幽情”(Polydor 2427 377)为例。LP的封面效果较有震撼性,因为邓丽君的照片不仅较大而且细节较多,而且她的脸、颈项和手的皮肤颜色层次丰富。相形之下,CD上的照片就逊色得太多。另外,LP还附送一本邓丽君的12张照片,由摄影名家林伟光先生揸镜。此外,名画家单柏钦先生也特地为LP所收录的12首曲子绘制不同的画作。翻制成XRCD后,CD小册子只收集了两张照片,而且精心绘制的12画作完全摒弃不用。直接比较CD和LP的封套设计和内容,让人觉得设计CD封套者缺乏诚意,同时也彰显出LP在视觉效果上是CD望尘莫及的。

CDLP并排,有小巫见大巫之感。
说到录音效果,CD纯净没有杂音,乍听之下比较讨好。但聆听时间一久总觉得耳根有些发烫,因为CD数码声较为干硬发亮,久听之后心情总会有些毛躁。转听LP时,起先会被LP碟面的静电炒豆声所烦,但是一旦音乐响起后,轻微的炒豆声就会渗入背景之中,而LP那较柔顺自然而充满空气感的音色与音质能轻易地带人进入音乐的魅力世界。如果发烧友能够忍受LP的静电或碟面刮伤痕迹所带来的炒豆声,那就能享受LP的浓厚音乐感。

不过并非每张LP的录音效果都是超群和强过CD的。小弟就曾经听过一些CD的录音效果强过LP。一个例子是由Sony & BMG推出的“Best Sound Vol.1”(Sony & BMG Music Entertainment 88697330132)。这张CD收录了过去30多年的一些经典名曲。小弟手中恰好藏有其中一部分曲子的LP,反复比较LP和CD的效果,居然发现CD的录音效果拍得上LP,在某些曲子里CD的表现甚至更胜一筹。翻开CD的册子一看,发现这张CD是由雨果老总易有伍先生用LPCD的技术重新Re-master。难怪!不过,这是异数而非常数。老易一人的精力有限,无法把音乐史上所有精彩的LP都重新Re-master过。因此,小弟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听LP上,CD仅作为warm up音响器材之用,或是用来聆听新近的录音(因为80年代过后LP几乎声消迹灭)。

黑胶唱片的救星——洗碟机,是LP发烧友必备的重要武器!
不同时代的LP,其录音效果也不太一样。就拿脍炙人口的“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来说,小弟手中有三套不同时代的版本,一是1959年代的第一版LP(付钱时还真觉得肉痛),二是90年代重新推出的复刻版(由BMG发行),三是一盒8张45转的终极发烧版本。三套不同时代的版本,以45转的终极版最为Hi-Fi,动态最大,而59年版则稍微Layback,音色较暗但音效却较自然和无压迫感。90年的复刻版的效果则处于两者之间。从Hi-Fi的角度而言,45转的终极版听来最过瘾,但其音效过于渲染Hi-Fi效果,久听之余会有听觉疲劳之感,有点像是聆听CD的感觉。整体而言,小弟还是较为钟情59年的版本,因为它的音效较为自然耐听。

另一个相同的例子是“The Weavers Reunion at Carnegie Hall.1963”这张经典天碟。小弟手中拥有63年的第一版和后来由Analogue Production重新制版的发烧版。两者的差别和上述的“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一样,都是复刻版的音效较为Hi-Fi而原版则较自然。这让人不禁要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为了迎合市场口味,为复刻版操刀做Re-master的人改变了原版的音频曲线,加盐加醋让录音效果显著以讨好追求“特异功能”的发烧众生?

左边是Analogue Production的复制版,右边是第一版的原装唱片。
同个录音,不同版本,不同音效,尽在LP唱盘上一览无遗。这是玩LP的乐趣,也是让LP拥趸痴迷的地方。

一张黑胶唱片、一个大千世界、无数琐碎故事,这是一个LP痴的梦语。在接下来的发烧梦里,小弟将继续说些痴人梦语。在童话故事里,一个智女用一千个故事诉说天方夜谭的世界。在小弟的发烧世界里,两千多张LP能诉说多少故事呢?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