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斐平访谈录

文·【高杨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具备高水准的文化艺术,可以从几个方面评估:第一,是否有大规模的文化活动,第二,是否有高水平的艺术家出现,这个艺术家可能是外来者,也可能是本地姜,但他们同时都能被当地的环境所吸引,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文化气候,一般艺术潮流,而他们的所言所行也能成为当地人民的谈论内容。

世界上像这样的城市不超过五个,只有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拥有辉煌音乐史的城市有维也那、萨尔斯堡、巴黎、伦敦、莫斯科等,大约在七十年前,俄国有一个地方叫维奥德塞,在很短的时期里出现了许多震动世界的钢琴家,如Gilels,Zak,Feinberg和Cherkassky等。为什么一时之间会有这么多优秀的音乐家出现呢?

天晓得!

远在中国的南海之滨有一个小岛名为鼓浪屿,因为很早就有外籍人士居住,使得岛上比较西化。因此,岛上的人也更多的接触到西方音乐,久而久之,这个岛便被冠以“东方音乐之都”的美名,这次我们采访的许斐平便是来自这片土地。

许斐平是第四届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金牌得主,出生于中国厦门鼓浪屿,父亲是名牧师,母亲则在教堂担任司琴,五岁时便在音乐方面展露头角,八岁随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系主任范维生到上海学习音乐;1963年曾为比利时皇后表演,随后受邀前往布鲁塞尔参加以伊莉沙白皇太后为名的国际钢琴大赛,同时到欧洲学习,可惜,适逢文化大革命而无法成行。

文革以后,许斐平便负笈美国,师从DavioBurge与Sactra Goragnitzki,后者是列文的学士,自1982年开始,许斐平赢得多次国际性的钢琴奖项,如莱莉亚音乐学院的珍娜·巴考雅国际钢琴比赛首奖,玛利兰大学国际钢琴比赛奖,1983年更取得在以色列举行的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金牌奖,1984年又获得西班牙波露玛奥茜亚国际钢琴比赛奖。自此,开始了他的巡回演奏的生涯。

目前,许斐平定居美国纽约。不久前他曾到我国举行了两场演奏会,第一次与新加坡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许斐平最早的录音是和日本的Columbia和RCA公司合作,先后灌录了多张CD,其中包括了“黄河”钢琴协奏曲。最近,又与雨果合作,到苏联录制了贝多芬第一和第四钢琴协奏曲。笔者听过其母带,录音效果非常好,诠译也了得,更为难得的是,整个过程是用极短的时间,同时在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钢琴的机件反应不灵)完成的。真是不得不佩服演奏者和工作人员的毅力与专业精神。

此外,许斐平也曾经与大师级指挥Charles Duloit及蒙特里奥交响乐团合作,为法国电影配乐并录制了《梁祝》。

许斐平表示较偏爱老一辈的演奏家,如Horowitz,Josef Hofmaan,Rachmaninoff及Cortot等人,认为这些人的音乐较有感染力和独有的风格,而这些正是年轻一辈演奏家所缺少的。他指出目前的演奏事业也不是纯粹演奏那么简单了,很大程度上还得懂得交际、包装和自我推销,而就其音乐却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因此,许斐平有一个嗜好,那就是收集旧唱片。他一再强调一名演奏家必须多听多看,从而找寻属于个人的风格。

谈到比赛,许斐平告诉笔者,在国外,尤其在音乐圈里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事因一年里大大小小的比赛有上百个。他说在比赛中胜出的参赛者未必在往后会有大作为,同样的,落败者也不一定没有翻身之日,关键在于自己,比赛往往也有不准确的时候,运气也占了一定的成份。所以,能够进入大决赛的参赛者已算不错。

正与许斐平聊着聊着,忽发觉时间不早了,许斐平还要赶着去排练。

在此,我们祝福许斐平有着更多更好的录音。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