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话筒走天涯

文·【谭泽江



资深的发烧友,相信都玩过LP。还记得当时发烧友都喜欢用动圈唱头,在众多动圈唱头中,又以Otofon及Denon最受欢迎,主要是声音好而且价格合理,因此许多发烧友初次接触动圈唱头时,几乎都由Otofon及Denon唱头开始。

玩唱盘的最大乐趣或挑战就是调校唱头,个中的滋味也只有玩过唱头的发烧友才能感同身受。由于一般发烧友都以肉眼及一对金耳朵调整唱头,因此便得借助于试音碟(Test Record)作为参考,当年用得最多的便是由Otofon所出版的试音碟。

Otofon试音碟的特点是一面录了各种测试讯号,而另一面则录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藉以考验发烧友调校唱头的功力。试音碟封套详尽地说明了各段音乐应有的效果,由于所收录的音乐都非常有趣、好听,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才发现上述音乐都是取自瑞典发烧唱片公司--Opus 3。

斗换星移,时光荏苒。

进入了九十年代,大部分发烧友已经不再需要调唱头,因为LP早已被CD所取代,Otofon的试音碟亦尘封已久。

人生的旅程变化莫测,就在Opus 3逐渐淡出记忆之际,我却很意外地在狮城见到了Opus 3的录音师兼老总Jan-Eric Persson,并且还与他作了一段专访。

以下简称Jan-Eric Persson为J,笔者为谭。

谭:通过唱片,发烧友对您的录音有了一定的认识,相信大家都希望对您的背景进一步的了解,是否可以请您谈谈进入录音事业的经过?

J:我生于一九四八年,六十年代末期,我曾参与多项喇叭的研究与开发。一开始,我们便发觉最大的问题并非喇叭的设计,最棘手的反而是如何取得可靠的录音以便准确地评估喇叭的质素。七十年代中期,录音师们大都热衷于多话筒(Multimicrophone)录音方式,由于这种录音方式必需将话筒摆得非常靠近乐器,因此便得加上人为的残响、频率均衡、压缩及限幅器等,这一连串人为的加工严重地损害了录音的准确性,同时也失去了参考的价值。当话筒与乐器只有短短五至十厘米的距离,收录到的是干燥与不自然的音色,通过调音台也不可能将乐器原有的音色还原,录音时的标准就全靠录音室内的监听喇叭。在当时我就已经强烈地意识到,好的录音必需在音乐进入话筒之前便已经正确地处理。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试音材料,我决定自行录音,以便准确地评估我所参与开发的喇叭质素。

谭:您在什么时候成立Opus 3?

J:Opus 3成立于一九七六年,当时我也从事专业音响业务及唱片切割与母模的铸造。到了一九九零年,我决定全职发展Opus3业务。

谭:我发现您的CD都属于AAD,既非ADD更非DDD,是否可以请您解释何以选择AAD?

J:数码录音在一九八二年出现时,声音非常难听,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之后,已经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可是还有许多细节仍有待改进。就以我于一九八八年在The Music Academy of Stockholm所录制的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作为例子,当时我分别以开卷式母带及DAT作同步录音。当我监听开卷式母带,发现音乐讯号微弱时,可以听到音乐院外交通噪音,可是在听DAT母带时便完全听不到细微的交通噪音,这清楚地说明了模拟录音在处理低电平讯号时有更好的分析力,换句话说能够录下更多的细节,而数码录音却是在高电平时有更低的失真率,这点与人类耳朵的反应背道而驰。人耳对低电平时的失真率非常敏感,可是在高电平时却反而较为迟钝。 谈过了何以采用模拟录音后,让我再解释何以不采用数码剪辑。目前的数码母带,不论采用DAT或U-Matic,一概不能直接在母带上剪辑,因此必需将讯号转移到电脑硬盘。不幸的是,电脑剪辑在设计时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剪辑的功能而非音乐的质素,经过了这个步骤之后,反而劣化了音乐讯号,因此我宁可采用模拟的剪辑方式。需要声音的是,以上的谈话只是针对录音的方式,并非比较LP与CD的优缺点。

谭:数码录音除了在低电平时缺乏分析力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使您谢绝使用?

J:数码录音在低电平时缺乏分析力是令我谢绝使用的主要原因,它无法捕捉音乐厅的堂音与残响,高频乐器,如:钹的余韵也付之阙如。

谭:众所周知,数码录音具有强大的动态,模拟录音是否也能取得相同的动态?

J:没有问题!需要补充的是,有些人对磁带的表面噪音非常敏感,对于这些人而言,数码录音也许会较适合他们的口味。

谭:如果提高磁带的转速,由15ips(每秒钟运行十五寸)提高到30ips是否能够大幅度的减低磁带的表面噪音呢?

J:这取决于采用何种均衡曲线,如果采用NAB均衡曲线,提高带速反而会增加磁带的表面噪音,如果彩的是AES均衡曲线,才能够享受到高带速的好处,可是话又说回来,绝大部分录音磁头在设计时是以15ips的带速作为标准,将带速提高到30ips反而使到低频的响应不够平直,因此我的录音全都采用15ips。此外,我也不用任何噪音抑制系统、限幅器及动态压缩器等。

谭:请您谈谈对话筒的处理与应用?

J:在收录古典音乐时,我只使用一支立体声话筒。立体声话筒的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AB方式,而另一种为XY方式。AB方式将两支话筒一左一右地分别摆放。从附图中,各位可以发现到直射声波与反射声波都被左、右两支话筒所收录。可是由于距离的关系,音乐讯号并非在同一时间里抵达左、右话筒,严重地影响了相位。由于人耳对相位的反应非常敏感,因此可以轻易地指出乐器的定位不准确,而且飘移不定。AB方式则是将立体一声话筒固定在一个点,因此直射声波与反射声波都能在同一时间抵达话筒,这种方式能够准确地收录音乐厅的音响特性与乐器的定位。当我收录爵士乐时,同样只用一支立体声话筒,不过我会为低音乐器准备一支辅话筒。据我所知,目前似乎没有人只用一支立体声话筒爵士乐。

谭:请谈谈您所使用的话筒?

J:我所使用的立体声话筒是C-24,这是由AKG所生产有真空管话筒,不过已经在1976年停止生产。C-24是一支非常出色的话筒,音染非常低,我的录音全部都以C-24收录。

谭:除了C-24之外,您可曾试用其他话筒?

J:我曾试过好多话筒,C-24至今仍未逢对手。

谭:请介绍您所使用的开卷式录音机?

J:我所使用的是由Telefunkun所生产的M-28,早在1971至1972年音便停止生产,可说是一部古董机。其结构非常坚固,许多部分都以铸模方式铸造而成,重达三十公斤,是一部专业用录音机。

谭:M-28是真空管录音机吗?

J:M-28是一部晶体管录音机。在录音时,配合真空管混音器使用。混音器是由我和一位朋友所共同开发的,其特点是:音乐讯号经过混音器后便直入M-28的录音放大部分,避开了M-28的其他电子线路。

谭:为何选择古董录音机而不采用现代化的录音器材?

J:现代的录音机,在机械结构方面有很好的表现,可惜却在电子线路方面做得过火,有太多的放大线路。此举主要是为了降低噪音,可是一般电子线路的噪音已经比磁带本身的噪音低了20db,因此即使将讯噪比提高2db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更何况太多的电子线路会牺牲音乐里的细节,而且我清楚地知道,这些细节实实在在地存在音乐里!如果您比较一般的录音设备与专业录音室设备的差异,您将会发现音乐讯号由话筒到达录音机,需要经过五十组放大线路,而我所使用的设备只不过用了五组放大线路。五十组放大线路就有如将十部前级串联起来,后果如何可想而知。

谭:您从事录音多年,是否可以谈谈您的体会?

J:我深切地认为,录音师最大的挑战是确保音乐进入话筒之前便得到妥善的处理,事后的修补并不能改变既成的事实。

谭:谢谢您接受本刊的访问!

J:谢谢。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