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唱片的故事

文·【谭泽江

认识有伍的时候,我们都在念初中一。

我们在同一个乐团里成长,曾经是同学,更曾经“同居”过!一起度人生最灿烂、最年少轻狂的日子。

无奈岁月不留人,如今大家都快当爷爷了!屈指一算,这段友谊已超过三十年。

在年轻的岁月里,我们最大的爱好就是买唱片。当时,我们都在学习音乐,柏林及维也纳爱乐曾是我们梦中的圣母峰。但造化弄人,最终谁也没踏上柏林或维也纳。

七十年代的新加坡,一年难得听到一场具有国际水准的音乐会。当时惟有借助于唱片,才得以接触卡拉扬、贝姆、伯恩思坦及索尔弟等大师的艺术。当时,对音乐近乎于饥渴的我们,是多么渴望了解唱片背后的故事,唱片封套的片言只语已无法满足强烈的求知欲。无奈的是,能到手的资料,少之又少!尤其是来自中国音乐界的消息,更是一片空白!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看着“雨果唱片的故事”的出版,无限感慨涌上心头。年幼时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只不过目前已是两鬓灰白!

老易曾经以对话的形式,与合作过的音乐家录制了两百多辑“老易谈雨果”节目。总共访问过近一百人,地域上涵盖了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对象则包括了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及录音师等,在节目里畅谈创作、演绎、心得及感受等。“雨果唱片的故事”就是将过去的访谈重新编辑整理,其中多位受访的音乐家也已仙逝,更令本书成为研究音乐史实的重要文献。

音乐家的专访各位看得多了,但音乐家与录音师兼监制的对话则非常少见。由于节目不经彩排,再加上老易的性格向来是“火星撞地球”般地直率,因此对话内容往往一针见血,火花四射! 如:作曲家钱兆喜就透露一位日本作曲家到中国开座谈会的时候,骄傲地说日本的东西都是来自中国,但现在日本做的中国却没有!更不幸的是,老易到上海录音,乐队进了录音棚之后,还要分这个作品是不是需要“磨”(细排)的?需要“磨”的是一种价钱,不需要“磨”的又是另一种价钱!这种专业态度,实在令人心寒!

当然,以上只是独立的个案,有更多的音乐家为推广中国音乐而作出了贡献。如:华乐泰斗彭修文先生,在1993年10月受邀到日本指挥,可是当地并没有华乐团,后来经过了长时间的协商,将他的华乐作品《二泉映月》、《不屈的苏武》、《秦兵马俑》及五首民歌重新配器为管弦乐版本,结果大受欢迎!有位日本乐团的作曲家说,这五首民歌,相信很快就会有其他乐团竞相演奏了。

更有趣的是,原来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彭修文先生在电台编文艺节目,当时觉得听古典音乐简直是件苦差,因为他听不懂、而且也不喜欢!当时最喜欢的是广东音乐。

“雨果唱片的故事”附录中,还记载了《红色娘子军》的一段典故。话说当年江青为了充内行,竟要求将《流浪者之歌》的主题套用在主角吴清华的主题上,娘子军摇身一变成为吉普塞女郎!曾经指挥过《红色娘子军》的卞祖善更是感叹现在上演的《红色娘子军》虽然身穿军服,但却让人感觉是“娘子”而不是“军”。

坦率的说话以及许多不为知的故事,在“雨果唱片的故事”里比比皆是,令人拍案叫绝!

此外,本书也让我们了解录音师是如何听音乐?

当老易为神童杨天娲在北京解放军录音棚录音时,考虑到一般人录小提琴,都喜欢将琴声固定在正中。实际上,小提琴手不可能文风不动,而且小提琴也不可能只有一个发音点。因为提琴匣子的发音面积挺大,就象一张古琴,它的发音面积并不局限在一个穿口里。录音时,老易就想把杨天娲站在他面前大约七、八尺的距离体现出来,让听众欣赏原汁原味、真材实料的杨天娲。因此,母带的后期处理只是将提琴较“嗡”的低音及较爆的高音修饰得更富文化气息、更秀气些,仅此而已。

原来,录音不只是单纯将声音收录下来,它还牵涉到录音师的音乐品味及修养。

“雨果唱片的故事”不只提升了发烧友欣赏音乐的乐趣,也同时丰富了音
乐与音响的认识,从而做个有文化的发烧友.


售价:
雨果唱片的故事 :$29.90(附两张CD)

总代理:

雨果制作有限公司
电话:6738 2108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