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谜城音乐之旅

文·【罗宾唐】


伊斯坦堡(Istanbul),这个汇合了东西文化的千年古城,是唯一横跨欧亚两块大陆的城市。连接黑海与马尔马拉海(Sea of Marmara)的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horus),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古代许多帝国向外扩充势力的必争要塞。因此,伊斯坦堡的地理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

曾经被多个帝国占领的伊斯坦堡,经历了数个朝代,每个帝国都在伊斯坦堡留下无数珍贵的历史痕迹。许多罗马帝国时代的城堡仍屹立于山头,岁月的沧桑和古老的文明,让人为之赞叹。在文化渊源上,伊斯坦堡是多种族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在这里除了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古文明遗迹之外,还有无数雄伟的清真寺、教堂和博物馆。

本期为大家介绍的DVD,除了有精彩的音乐演奏之外,还收录了一辑简短精湛的制作背景,介绍了伊斯坦堡,以及它的历史背景与发展等。

十八世纪的土耳其国势昌盛,拥有举世闻名的军队与军乐队。土耳其军乐队那充满异国情调及东方色彩的风格,令欧陆的人们既好奇又欣赏。因此,许多邻近国家和欧陆各国都争先恐后地聘请土耳其的军乐教练训练自己的军乐队。当时土耳其军乐队吹奏乐器有号角、笛子。打击乐器则包括各类型的鼓、钹,和一些珍奇的土耳其乐器。现代西方管弦乐队采用的钹与鼓,都是沿袭自当时的土耳其。莫扎特的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K331,第三乐章也收录了“土耳其风”的Alla Turca,故有“土耳其进行曲”之称,它是当时音乐流行的一种趋势。

由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贯穿于伊斯坦堡,将其地形划分成亚洲与欧洲。欧洲又被金角湾(Golden Horn)分成旧城区与新城区,旧城区聚集了历史景点而新城区多为商业与住宅区。欧洲旧城区的苏丹阿赫米特区是历史文化景点的集中地。DVD中所介绍的历史与文化就是来自苏丹阿赫米特区(Sultanahmet)。

苏丹阿赫米特清真寺(Sultan Ahmet Camii)由建筑师美赫米特于1609-1616年建成。由于寺内的墙壁全用蓝、白两种颜色磁砖砌成,故游客也称它为“蓝色清真寺”。“蓝色清真寺”是全世界唯一有六根宣礼塔的清真寺,有别于一般的清真寺只有四根宣礼塔。这是因为当时的苏丹阿赫米特一世雄心勃勃,特意在圣苏菲亚大教堂的对面,建一座举世无双的清真寺,以显君威。

圣苏菲亚博物馆(Aya Sofya Muzzsi)曾经既是教堂又是清真寺,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60年下令建造,当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圣苏菲亚教堂在历经数次火灾和战火的蹂躏后,残破不堪,后来又被改建成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并增设了四根宣礼柱。直到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才成为现今的博物馆。馆内保留着精美的壁画,其中有一幅耶苏像,是游客观赏的焦点。由于墙上的马赛克磁砖受到光的折射,使耶苏圣像的眼神好像随观众的走动而移动,因此吸引了众多游客在圣像前走来走去,趣味无穷。

另一个游客必到之处是伊斯坦堡著名的大集市Kopli Carsi。这里真的好大,约有四千多家商店聚集在一条条错综复杂的街道里。商店里的物品种类繁多:传统的饰物、现代电器,香料、手工艺品等,应有尽有,任君选择。

以上几个景点都位于旧城区,新城区也有一条非常兴旺且具特色的伊斯提克拉路。路不是很宽,两旁是十九世纪的欧式建筑与教堂,红色的轻轨电车在路中间缓缓驶过。街道里聚集了各类店铺,热闹而又悠闲,有若法国的香榭丽大道。路两旁的横巷也聚集了许多餐厅与咖啡店,走累了就可以坐下来休息,喝一杯咖啡,写意极了。

在影片中有一种类似苦行僧的旋转舞,那是苏菲教派(Sufi,伊斯兰教中的支派)的一种重要仪式,称之为希玛仪式(Sema)。其理念是,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旋转,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亦有如宇宙中的星球般,不停地旋转,人类由生至死也是一种循环和运转。希玛仪式的旋转,可以使人抛开自我,将灵魂升华至无我的境界。新城区的卡拉达梅乌拉那博物馆(建于1491年)内有一个举行Sema仪式的修道场,每月只举行两次希玛仪式。所以,要观看正统的希玛仪式并不容易。

伊斯坦堡有着十分浓厚的艺术文化气息,它既发扬欧洲各类型的音乐、艺术,也极重视土耳其传统文化艺术。每年的6至7月,伊斯坦堡有两个重大的艺术节:国际艺术与文化节和国际音乐节。艺术节期间的节目内容极其广泛,有古典与传统的,有流行与现代的,琳琅满目,令人深感伊斯坦堡不愧为千年文化古城。

必须一提的是,伊斯坦堡的苏丹阿赫米特(Sultanahmet)历史城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人类文明的世界遗产”。同时,美国的国家旅游杂志也把伊斯坦堡列为“此生必游之地”。有机会无妨当个“文化人”到伊斯坦堡见识一番(在此寄语老编,有兴趣的话我们不妨结伴同游,到时好让你尽享土耳其的两大特产:洗澡与艳舞,即是土耳其浴与肚皮舞是也,包你龙颜大悦。这个马屁拍得响不响?)。(主编按:嘻嘻!只要你出旅费,肯定响!)

老唐近几年对旅游与饮食特别感兴趣,真希望能丢下工作,到处吃喝玩乐。这也是为什么European Concert From Istanbul DVD深得我心的原因。

这张DVD的音乐部分,是柏林爱乐管弦乐团“欧洲之旅音乐会”之一。“柏林爱乐欧洲之旅音乐会”经常选择一些在文化或历史上有特别意义的欧洲城市作为演奏的地点。第一届“欧洲之旅音乐会”于1991年在布拉格举行,之后每年都在不同国家的城市举办,记得老唐也曾介绍过几届“欧洲之旅音乐会”DVD。

此张DVD所收录的音乐会是2001年在伊斯坦堡的St.Irene Church演出的现场版。St.Irene Church是一座规模不大的老教堂,音乐会的舞台不大,为了配合灯光的色调,教堂窗口被重新布置一番。音响工程师为达到理想的音响效果,特地在教堂四周与顶部做了一些“手脚”,所取得的音效,果然令人欣喜。

音乐会由近年在欧洲脍炙人口的指挥家Mariss Jansons执棒。Jansons于1988年首次与BPO合作,之后每年都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

音乐会的第一首曲是海顿的九十四号G大调交响曲,名为“惊愕”。这首曲子之所以特别著名,除了乐曲本身好听之外,最主要还是因其有“惊愕”这个典故。

晚年的海顿生性还是那么鬼马,据说他为了小惩那些经常在他的演奏会上打盹的高贵妇女们,刻意在这首曲子开始(第十七小节),以很弱的弦乐反复演奏德国民谣,突然一个定音鼓突击式的强奏和弦,把那些正要入睡的女士们吓了一跳而惊醒过来,“惊愕”亦由此而来,但德国人却习惯称这首交响曲为“击鼓交响曲”。

海顿创作的交响曲数目奇多,共有一百零四首,但我相信,经常聆听海顿交响曲的朋友并不多。老唐也是极少接触海顿的交响曲,Jansons与BPO的演绎,让我感受到了活泼、生动、紧张、痛快、悦耳、流畅的海顿。卡拉扬指挥BPO演奏的海顿交响曲你们听过吗?老实说我不喜欢。

音乐会的第二首曲是莫扎特的第二号长笛协奏曲,D大调作品314号。据说此曲是“鬼才”莫扎特在繁忙中把原来的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加以改编而成的。他只把乐谱移调到大二度的D调上,将部分快速音群改为适合长笛演奏的方式,就又成功地使它与第一号同时成为古今长笛协奏曲榜上的不朽名作。

青年长笛演奏家Emmanuel Pahud年纪轻轻就得乃师A Nicolet真传,如今已在古典乐坛上大放异彩。Emmanuel Pahud曾是欧洲多个乐团的首席长笛演奏家,包括阿巴多任总监时的BPO,如今他已经以独奏家的身份活跃于世界舞台。

出道以来,Emmanuel Pahud已录制多张CD,由EMI发行,包括由阿巴多指挥BPO协奏的莫扎特两首长笛协奏曲。所以Pahud与BPO之间的配合已达到水乳交融之境,由谁来担任指挥,对他们来说毫无区别。

音乐会的压轴戏是柏辽士的大型得意之作:“幻想交响曲”。激进浪漫主义的柏辽士于27岁创作了这部独特且突破传统的五乐章交响曲。

柏辽士在这首独特的作品上加了一个副题:“一个艺术家生涯的插曲”。他也在每个乐章的开头各附一段乐曲说明,其异想天开的内容,在音乐史上可谓史无前例。柏辽士亲自在副题下注解了标题说明:“一个患有病态神经质和想像力的年轻音乐家在失恋的绝望中吞服鸦片企图自杀,但因药量不足而不致死亡,却使他昏迷不醒,梦中开始进入光怪陆离的幻境。他的感觉、情感、记忆全在他病态的脑中转化成一些乐思与形象。那恋人也变成一段旋律,就像是一个固定乐思,他到处都看得见它、听得到它。”

乐曲共分五个乐章:(一)梦与热情。(二)舞会。(三)乡野风光。(四)步上断头台。(五)鬼夜之梦。那个固定乐思(恋人形象)穿插于各个乐章之中,把五个乐章串连在一起。柏辽士在这首交响曲里应用了一些超乎常规的乐器编制来演奏,所以音乐中经常出现一些怪异的声响,深受音乐与音响发烧友的欢迎

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是,这张DVD的音乐好、音响好、画质好!是近期难得的佳碟,我喜欢!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