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科技=未来

文·【陈家毅】



《梦幻科技2》(The Matrix Reloaded)一开场便先声夺人,场面惊险万分:但见女主角越战越勇,却敌不过追逼过来的凶煞对手,只好破窗而出。 凌空高飞的身躯,在高楼与高楼之间,急速坠落,半空中仍与对手激烈交火。

当我们惊魂甫定,才知道这吓人的开场不过是男主角尼欧的南柯一梦。它异曲同工地呼应了《梦幻科技1》的开场白:我们还清楚记得,四年前女主角被穷追而急逃屋顶之上,然后凌空飞跃,紧接着的却是男主角在书桌上懵然醒来,一旁的电脑还亮着呼叫他的文字。

以梦入戏,让它急拉幕,铺好预言,为下半场的情节做好铺垫,正是华可斯基这两位美国兄弟导演善于以假乱真的拿手好戏。

《梦幻科技》的内容与题材道尽了人类与电脑的微妙爱恨关系,在真假难分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又借用了电影这媒体,将剪接、速度、特效,冶于一炉,让人叹为观止。

关于这两位兄弟导演的背景资料并不多,撇开其中一位成名后与前妻闹起钱财官司不提,我们仅知道他们俩都是正宗日本科幻漫画迷,自身亦以科幻漫画杂志起家。

《梦幻科技》1与2双片承继了近年来诸如《银翼杀手》(Blade Runner)之类科幻电影的崇高地位。它们的成功直接地受了日本科幻动画:大友克洋的《阿基拉》(Akira 1998)与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 1995)的重大影响。

于1982年完成的《银翼杀手》在安排场景方面有重大的突破,它有别于其他“未来世界”的电影,聪慧地将现实与未来、粗陋的后巷窄街与壮观亮丽的现代高楼混为一体。此外,《银翼杀手》中的超现代世界,虽然飞行物体在空中自由往来,广告招牌拥挤的未来城市竟连夜漏雨,连绵不绝。大街上行人皆撑着霓虹灯柱的雨伞在面摊、商店间穿梭,充满了尘世趣味。

《攻壳机动队》的场景更堪称一绝,虽说是动画,在制作上却仍然一丝不苟。押井守在香港将城市实景以数码录像全盘记录,然后以动画手法加工、复制、修改。片中霏霏的细雨,增添了不明所以的诡异气氛,下个不停的雨水竟将港岛淹没,变成了水乡泽国。它像是“世界末日”的一个画面:当到处都是洪水涛涛,人类引以为傲的卓越科技,显然已完全失控。只好任由空中飞来飞去的机器人与不明飞行物操纵大局。

《梦幻科技》从中取经,明白了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融合,才会是一个更可信的未来世界。

可是这回《梦幻科技2》故事跨开一步,开辟了另一条线,带我们深入科幻人物所居住的“锡安城”游览一番。这里头的布景装潢,人物的装扮,邯郸学步,结果落得说新不新,说古不古;中也不中,西也不西,只能说是又落入了每当西方电影要致力描述未来世界时,总要落入的一个“俗套”。后期的《星球大战》便是如此。

美学上比较成功的部分其实在《梦幻科技》首集早已展现,譬如说电脑荧幕上竖排亮绿的数码字体不但切题——片中英雄本来就是个电脑软体的虚拟人物,而且别具一格——将整部电影的基调定为人工绿的色彩,当视觉中缺少了温蓝与暖黄,便会令人感觉到一种骇人的阴森;只在偶然之间,才会允许红色出现。

四年前《梦幻科技》首集面世之后,便引起了各界的注目,再度掀起了科幻热潮。电影评论家都忙不迭将它与大师经典媲美,远至《大国民》(Citizen Kane)、希治阁的《怵目惊心》(Psycho)、《绳》(Rope),说是某种手法或镜头移动的相似,近至《未来战士》(Terminator)里头的真人变机械的特效场面的相似。这便是华可斯基兄弟俩聪明高超之处:在众目睽睽之下借用桥段,令我们看了虽然觉得熟口熟面“似曾相识”,心底下却又不敢冒冒然趋前相认前缘。

我深信华可斯基兄弟对早期的电影佳作早已烂熟于心,譬如说像德国科幻经典之作Metropolis或法语片另类文化大师Jean Cocteau的作品,这批电影曾在80年代的欧美地下电影院连续上映,尤其流行周末深夜通宵放映,是培育今日许多电影工作者的温床。

《梦幻科技》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是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追斗逼真镜头,而是男主角尼欧架着墨镜,一身半中山装半神父式长袍(救世主造型?)与复制又再复制无数的主敌史密斯厮打的场面,一气呵成,令观众喘不过气来。

这一段戏的配乐是越敲越急的鼓点,令气氛越升越激烈。好事的影评人不免又将它与《卧虎藏龙》的竹林大战一景相提并论。

袁和平的武术指导为科幻电影增添了新的元素,东方武术飘逸优美又潇洒的动作和姿态,与电脑科技齐齐携手,将电影视觉美感提升到另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境界。

实不相瞒,在我看得乐极的当儿,也许是复制人无休无止地越变越多,也许是尼欧手上顺手拣来的一根铁管引发了我的联想,也许是他在半空中身子如轮飞转,以双脚踢击众敌,使我神思漫游,竟联想到耍金箍棒的孙悟空去了。

如此漂亮好看的场景,的确能唤醒许多人沉睡已久的神经 。

注:港译《22世纪杀人网络II》
台译《骇客任务:重装上阵》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