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爱乐乐团平壤音乐会

文 ·罗宾唐

 

“这次北韩的演出,可谓是一次跨越藩篱,破水之旅。”纽约爱乐行政总监扎赫·梅塔如是说。

2007年夏天,纽约爱乐收到北韩当局的邀请,赴平壤举行音乐会,这是一则令人惊讶的讯息,但也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美国与北韩长期处于敌对的状态,不论在政治与军事方面都势不两立,形同水火。近年两国对峙之势更趋严峻。就在这个时间北韩竟然主动邀请美国乐团前来访问演出,无疑显示出北韩有意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心意,美国方面当然乐见其成。

纽约爱乐乘搭专机降落于平壤机场

就在这短短的几个月当中,双方都积极地通过沟通解决矛盾,并寻求各国各单位的帮助,努力促成其事。工作人员日以继夜地不停工作,虽然艰辛,但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总算完成任务。

由扎赫·梅塔带领的纽约爱乐代表团,加上传媒、电台、电视台等等总共超过三百人的庞大阵容,终于兵分两路进入北韩国境。纽约爱乐乘搭专机降落于平壤机场,而工作队伍则浩浩荡荡由陆路驶入北韩边境。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创举,北韩政府一次过批准这么多人入境,尤其是美国人,可是史无前例。全世界都在关注这项盛事,无怪乎吸引了无数的报纸和电视争相报导。

其实这次平壤之旅,是纽约爱乐年度巡回演出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纽约爱乐《2008年亚洲巡回演出》由2月11日至2月29日,演出的城市有台北、高雄、上海、北京、香港、平壤、首尔等。2008年的巡演由音乐总监罗林·马泽尔执捧,这也许是马泽尔任内的最后一次随团出演,“平壤音乐会”可算是马泽尔任内最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演出(马泽尔于2009年卸任音乐总监一职)。

回到音乐会的现场录像,音乐会于东平壤大剧院举行,大剧院外貌富丽堂皇,内里装璜清新亮丽,贵气无比,显示非一般的聚会场所。

音乐会开场由一位穿传统服饰的女司仪致简短的欢迎词。指挥马泽尔出场,当朝鲜国歌《爱国歌》的音符响起,全体观众都站起身来,《爱国歌》奏完,美国国歌《星条旗》接着响起。全体观众怀着同样的情感站立不动,那一刻的感受我们无法形容,我想所有的政治和历史成见都应该不再重要了吧。

“平壤音乐会”由音乐总监罗林·马泽尔执捧

正式音乐会的第一首乐曲,华格纳的《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欢快喜庆的音符飞扬,全场观众屏息倾听;第二首德伏扎克辉煌的《新世界交响曲》,这是德伏扎克于1893年写给纽约爱乐的作品,乐曲反映了作曲家在美国生活的各种感受,揉合了思乡的情绪等,是一首百听不厌的名曲。首演当然是纽约爱乐,所以这首曲子可说是纽约爱乐的瑰宝;第三首曲极具美国风格——盖希文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爵士乐风格的乐曲,充份反映出大都市喧嚣嘈吵的生活情景,独特的音乐节奏加上怪异的配器,能够吸引及得到观众的喜爱。

马泽尔在这场音乐会上除了指挥之外,还要发挥他的“外交”本领。马泽尔用他的幽默和爱心,对每首乐曲作简单的介绍之余,还应用几句半生不熟的朝鲜语来取悦观众,可惜北韩的观众太严肃了,但他们的掌声是热情的,我们可以感觉到掌声是发自内心而非虚假的。

安可曲子首先是比才的阿莱城姑娘的选段《法兰多尔舞曲》,在如雷的掌声之下乐团接着演奏了标志性的伯恩斯坦的《坎迪德》序曲,为了向这位桂冠作曲家兼指挥家致敬,同时也为了显示纽约爱乐的实力,乐团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演奏了这首作品,果然不是浪得虚名。最后的encore,一曲铭刻所有朝鲜人的灵魂,跨越政治界限的民歌《阿里郎》奏响,相信所有观众都被这首动听的音乐而感动。音乐会结束,观众的掌声不绝,台上台下的人们互相挥手致意,犹如老朋友临别依依,难分难舍,此情此景令人难忘。

严肃的北韩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是热情的

当晚音乐会通过朝鲜官方电视台和电台向全国直播,这是纽约爱乐向朝鲜当局请求的,而有关当局也非常罕见地答应了这个请求。如此一来,北韩全国将有更多人可以一起分享这一刻难得的音乐和感情。

纽约爱乐在平壤的现场音乐会如今已辑录成DVD和Blu-ray出版。这次的拍摄工程殊不简单,且应用High-Definition技术录制,画质和音效都令人欣喜。影碟中的Documentary一栏——“Americans in Pyongyang”,记录了纽约爱乐一行人在北韩境内短短48小时的访问过程,行程是那么的紧凑。除了音乐会之外,他们还进行了很多交流活动——乐团的音乐家们向当地的音乐学院学生赠送乐谱和用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朝鲜国立交响乐团的成员们一起演奏室内乐、罗林·马泽尔和朝鲜国立交响乐团一起排练和演奏、朝鲜官员为他们而设的欢迎晚宴、安排在万景台少年宫观看朝鲜的传统歌舞表演等。在这一辑记录影片里我们可窥见闭门自封的朝鲜鲜为人知的一面,诸如行人、街道、建筑、交通等等,从而朝鲜人民的生活状况,这种情况和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是否极为相似呢?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