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盛会
--欧洲音乐会DVD影碟

文·【罗宾唐】

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的新年音乐会,是奥地利每年的音乐盛事,也成为奥国传统的节日活动之一。音乐会主要是为了纪念有国宝之称的约翰·史特劳斯,因而音乐会的内容以史特劳斯家族的作品为主,以及奥国本土作曲家们所作的同类型作品,诸如园舞曲、进行曲、波尔卡舞曲和各类序曲等等。新年音乐会的举行可追溯至一九三九年,至今已届六十三年之久 ,而每年音乐会的指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名指挥家里门梭·克劳斯自一九三九年首次在新年音乐会执棒起,至五四年猝死为止,一共指挥了十三场新年音乐会,其间四六年和四七年的新年音乐会,盟军禁止克劳斯演出,因而改由约瑟夫·克里伯斯执棒。

五五年起,乐团决定委任其乐团首席——韦利·波士柯夫斯基担当新年音乐会的指挥。波士柯夫斯基模仿史特劳斯在世时的神情,一面拉奏小指琴一面指挥乐团,其风采被人赞赏且津津乐道。不单止如此,他所指挥的维也纳式的波尔卡舞曲深受民众喜爱,而在园舞曲的演奏处理上是那么独特和流畅,酝酿出独树一帜的美感,在弹性速度上的应用更使人心荡神驰。波氏指挥新年音乐会的年期最久,到七九年退休为止,共达二十五载。

跟着下来由罗林·马哲尔接手,直到八六年为止。

自八七年开始,乐团再无聘请固定的指挥家担任新年音乐会指挥,这期间一直到二零零零年,乐团分别邀请了多位当代的大师担任这个要职,计有卡拉扬、阿巴多、克莱伯、祖宾梅塔、利卡多穆堤(Riccardo Muti)和马哲尔等人。

这其中我个人最欣赏的两位大师,分别为克莱伯和利卡多穆堤。克莱伯的音乐个性非常强烈,站在乐团面前,浑身上下都散发出音乐的气流,四肢五官的动作,能带动乐团每一位演奏家。八九年和九二年的新年音乐会实况录影,令无数的爱乐者如痴如醉。

Riccardo Muti与维也纳爱乐,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合作的伙伴,双方的默契性不容置疑。穆堤指挥动作的对比性非常强大,动与静之间的幅度变化大且在瞬息之间,不论在任何情绪底下,他都能保持优雅而洒脱的姿势。由他指挥的二零零零年新年音乐会DVD,是我经常播放的影碟之一。

新的一年二零零一年,乐团又找来何人担任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呢?乐团找来的是近期合作较频密的尼高拉斯·哈诺科特(Nikolaus Harnoncourt),以前的诸位大师则全部落选。哈诺科特为何方神圣?论知名度,较上述诸位大师来得逊色,尤其是亚洲区的爱乐人对他也许会比较陌生,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录音范畴太狭窄,不过假以时日,当他扩大自己的音乐路线后,其知名度相信也会相应地提高。而在欧洲,哈氏的音乐活动却是出奇地频繁,最近两年德奥两地的音乐会与录音工作,令他马不停蹄地东奔西跑。维也纳爱乐找他来指挥新年音乐会,亦可说是顺理成章的事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哈诺科特与维也纳爱乐之间的关系亦非寻常,原来哈氏年轻时是乐团的大提琴手。如此说来,他在奥国本土音乐方面的造诣想必有一定的水平。

哈诺科特这张DVD的外观与印刷都胜人一筹,一推出市面就令人感觉到这是一张制作精良的产品。一种新鲜感驱使我买下这张影碟,一份好奇心驱使我要一探哈诺科特对史特劳斯的认识有多深。结果,既没有惊喜,也没有失望,总体水平还不错。哈诺科特的指挥,动感十足却嫌美感稍逊,与乐团彼此间的感应反应相当敏锐,能使乐团发出高雅而欢愉的声响。另外,值得一赞的就是本碟的摄影技术,画面清晰无比且取景的角度与音乐配合得天衣无缝,是历年来所有新年音乐会现场实况录影制作中,画质最清晰优秀的一张靓碟。

工余时刻、休闲时光,园舞曲是我的好伴侣之一。同样是史特劳斯的音乐,经过不同指挥家的诠释,却可以令人在听觉上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的确趣味盎然。于是欣赏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DVD,成了我发烧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约半年前,一班发烧友都异口同声地埋怨古典音乐DVD的货源太少,不断诅咒生产商太不照顾他们这班古典乐迷,又埋怨那批台湾版的DVD吊人胃口,质素差劲等等。是的,发烧友就是这么难服侍的啦!还好近两个月来,古典DVD市场已有所改善。也许是由于世界各地的经济在开始复苏吧,令各大小厂家都竞相推陈出新,热闹起来。以上文提及的TELDEC公司录制的二零零一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DVD为例,现场摄录于一月一日,二月中旬已在世界各地推出,其效率之高且快,的确令人咋舌。这次发烧友们该满意了吧!

讲到古典音乐DVD市场,TDK为另一异军突起的DVD制作公司,TDK Collection系列为其标志产品。打响头炮的第一批影碟共引进十二张制作,消费者你们消化得了吗?这批影碟清一色是由柏林爱乐管弦乐团所演奏的音乐会实况录影。

音乐会可分为二大类,第一类是该乐团历年在国外演奏的欧洲音乐会系列,第二类是在柏林郊外Waldbiihne举行的常年夏日音乐会系列。

Berlin Waldbuhne的夏日音乐会是由柏林爱乐管弦乐团每年例办的盛事,地处柏林郊外,周围被稠密的树林所环绕,故也称“森林剧场”。舞台由两个相连的帐篷搭建,前方一片宽敞呈扇形的平地,环境优雅。每年的音乐盛事都吸引成千上万的人们,包括携老带幼的家庭团和热恋中的情侣们。大家舒服地在绿茵场地上席地而坐,一边观赏演奏,一边享用带来的餐点饮料。在一片音乐声中,处处充满愉快如郊游般的情趣和温馨感人的家庭乐趣。音乐会是在黄昏时段开始的,当日落黄昏后四周渐趋黑暗时,大家燃起预先准备的一根根蜡烛和一枝枝香火,与现场四周和舞台上的灯光交炽成一片烛光火海,蔚为壮观。

下面我把这一系列影碟的标题节录下来,供读者们参考:

一、European Concert 1996

地点为俄罗斯Marvinsky Theatre in St. Petersburg,由阿巴多指挥普罗科菲夫、拉赫曼尼诺夫和贝多芬等人的作品。

二、European Concert 1997

地点为法国Opera Royal du Chateau de Versailles,由巴伦波英指挥拉威尔、莫扎特及贝多芬等人的作品。

三、European Concert 1998

地点为瑞典Vasa Museum in Stockholm,由阿巴多指挥华格纳、柴可夫斯基、德布西及威尔第等人的作品。

四、European Concert 1999

地点为波兰St. Mary Church in Cracow,由海汀克指挥莫扎特、萧邦及舒曼的作品。

五、Waldbuhne In Berlin 1993

“俄罗斯之夜”,由小泽征尔指挥林姆斯基、柯沙可夫、柴可夫斯基及鲍罗丁等人的作品。

六、Waldbuhne In Berlin 1995

“美国之夜” ,由西门拉特尔爵士(Simon Rattle)指挥伯恩斯坦及盖希文等人的作品。

七、Waldbuhne In Berlin 1996

“意大利之夜”,由阿巴多指挥威尔第、伯利尼及罗西尼等人的作品。

八、Waldbuhne In Berlin 1997

“圣彼得斯堡之夜”,由祖宾梅塔指挥格林卡、柴可夫斯基、莫索尔斯基等人的作品。

九、Waldbuhne In Berlin 1998

“拉丁美洲之夜”,由巴伦波英指挥拉威尔、比才、曼哥里、利古纳及波尔祖拉等人的作品。

十、Waldbuhne In Berlin 1999

“罗曼蒂克歌剧之夜”,由利云尼指挥理查史特劳斯及华格纳等人的作品。

十一、Musikverein In Vienna 1997

地点为奥地利的维也纳黄金音乐厅,由阿巴多指挥演奏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作品四十五。

十二、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 In Berlin 1998

地点为柏林国立歌剧院,由巴伦波英指挥贝多芬和舒曼等人的作品。

一时之间面对这么多张影碟,该如何取舍呢?为自己的“荷包”着想,我暂时只选了两张回家鉴赏。

梵尔赛宫皇家剧院我从未见识过,所以我选购了这张1997年的欧洲音乐会影碟。那天晚上我好不容易把整部影片从头捱到结束,结果只能告诉各位一声——失败之作!录音与画质都未臻理想,所以我对这张DVD不能加以推介。

翌晚,我战战兢兢以沉重的心情放入另一张D片,然后默默地向苍天虔诚祈祷,愿上帝与各方菩萨显灵,保佑今晚这张D不要遭遇到与昨晚那张同一的命运。从出现画面,出现声音到播完第一首的序曲,我整个人的神经系统已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调整。崩紧的心肌逐渐松弛开来,凝重的神情也已开始展现笑意,播完整场音乐会的录影,我内心忍不住要喝一声采——这是一场精彩的演奏会,同时也是一张摄制优秀的DVD。不同位置的摄影机所摄录下来不同角度的画面,都一样的清晰和自然,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也准确精巧。我义无返顾地向各位贤君推荐这张靓D。说了老半天,我这才发觉还没向各位交代这到底是哪一张碟,此乃西门拉特尔爵士(Simon Rattle)指挥的1995年Waldbuhne In Berlin“美国之夜”音乐会。

指挥家Simon Rattle年青有为,工作充满冲劲,指挥风格热力逼人,尤擅演绎近代及现代作品,经他指挥首演的作品为数奇多。伯明罕市交响乐团今日响亮的名堂和成就,可以说与Simon Rattle是分不开的。自八零年出任这个乐团的常任指挥起,到九零年光荣升任为音乐总监,Simon Rattle把伯明罕市交响乐团提升至世界水平。为表彰其功绩,九四年英女皇册封他为爵士,全名Sir Simon Rattle。柏林爱乐继卡拉扬之后,有意找他出任音乐总监一职,可惜当时他与伯明罕市交响乐团正处“蜜月期”,所以婉拒了这个炙手的职位,而这个职位后来就由阿巴多接替。但是据可靠消息称,阿巴多零二年任期完满后,将辞去柏林爱乐总监的职位,Simon Rattle已答应届时接任这个世界音乐人瞩目的崇高位置。

拉特尔爵士策划的“美国之夜”以盖希文的音乐作为骨干,证明他慧眼独具。事实也肯定了盖希文在美国音乐史上所占的历史地位。盖希文曾清楚阐明,自己的作品要以美国人固有的音乐语言来表现美国的音乐特性,他虽然吸收欧洲的手法,但决心要写出具有美国民族性的美国音乐。

盖希文创作了很多广受好评的爵士乐歌曲,以及一些以美国城市生活及黑人为题材的音乐剧和歌舞音乐。其中“波基与贝丝”的创作,完全没有遵守欧洲歌剧的传统,是一部具有崭新的风格和强烈民族特色的黑人歌剧,被高度评价为屈指可数的美国歌剧代表。著名的“蓝调狂想曲”和“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则是盖希文创造的交响式爵士乐体裁与风格路线的作品,深具开辟现代音乐新领域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把爵士乐提升到艺术音乐高度的划时代作品。

Simon Rattle邀请到一批合作多年的美国黑人音乐家,他们从八七年以来长期合作,共同参与演出与录制了无数次盖希文的作品。他们精湛的诠释,演活了盖希文,把美国人的生活气息,音乐语言带到柏林,而柏林的朋友们就都受落了,音乐会的现场气氛说明了一切。开场一首美国的招牌序曲“天真汉”,就把万众的情绪引入亢奋状态,最后又以一首德国的招牌安哥曲“柏林风格”把音乐会推向高潮而结束,真有意思。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