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珍的歌唱艺术

文·【郭永秀】


曹燕珍这个名字,对爱听歌的人并不陌生。她与彭丽嫒在中国歌坛上享有“南曹北彭”之誉。出身上海的曹燕珍为何被称为“南曹”呢?原来她擅长演唱风格细腻委婉的小调,又常到南方如广州一带演唱,深受南方听众的欢迎。

1987年,当第一个到新加坡演出的大型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莅新演出,一连六场,场场爆满,轰动了整个音乐界。曹燕珍便是上海民族乐团中两位独唱演员之一,她那美妙的歌声,唱做俱佳的表演,在众多乐器声中脱颖而出,给本地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位到本地开独唱会的民歌演唱家

当时我担任国家剧场信托局属下华族舞蹈团中西乐队指挥,因深受其演唱艺术所感动,於是决定请她与乐团合作。1991年,这个愿望终於实现了:曹燕珍接受国家剧场信托局的邀请,在乐团常年音乐会“东方乐韵”中担任客卿演唱家,与乐团合作,演唱了“长干行”、“长相思”以及“胡茄十八拍”等极有份量的曲子。一个星期后,国家剧场信托局又为她主办了一场以民歌为主的独唱会——她可说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到新加坡举行独唱会的民歌演唱家!

能演唱不同类型歌曲

由于在舞台上的表现优越,因此又受到另一团体——新声诗社的青睐,请他于92年与另一中国著名男高音牛宝林到新加坡举行“古典诗词演唱会”。

今年她再度受新加坡华乐团指挥顾立民的邀请,于5月8日在新加坡大会堂举行另一场独唱会——“歌剧精粹”,演唱中国50年代到80年代极具代表性的歌剧作品:“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红珊瑚”和“芳草心”的插曲。

从这三次独唱会的曲目,可以看出曹燕珍的实力。民歌、古典诗词以及歌剧选曲,是三种不同类型的歌曲。不是每一位歌唱家都能像他一样,每一次以不同类型的歌曲与听众见面,而她却做到了。据说,目前已有人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明年再度莅新演唱,可能又是一台不同类型歌曲的节目呢!

曹燕珍的演唱特色

多年听歌的经验,使我对曹燕珍的歌唱艺术得出以下的结论:
一.她演唱非常认真,不论是技巧的应用、对歌曲内容的演绎,都经过一番研究和推敲。
二.她演唱时非常投入,不止唱,而且演,在舞台上,能完全进入角色,因此演唱富有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三.她的技巧全面,对西洋美声唱法、中国民族唱法、戏曲的唱腔,民歌小调等都能娴熟应用,而且善于截长补短、博采众长,把各种不同的技巧融汇贯通、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到不同类型的歌曲中。比如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歌手演唱时,音量大,咬字就含糊不清;咬字清晰的时候,又往往缺乏共鸣,音量递减。曹燕珍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咬字和共鸣,两者可以兼顾。
四.她个人的文化水平较好。姑且不说她在中国是属于教授级的演唱家,从以往她与我交往的书信中,我发现她的文学修养好,写起文章生动有趣,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极好。平时爱看书的她,对歌词的了解和演绎的能力,自非一般歌手可比。

谦逊、随和、待人以诚的个性

在我认识的音乐家中,有一些虽饶有名气,一经接触,心目中那美好的印象即刻破灭,这主要是其人格与艺术造诣不成比例(编者按:一针见血!)。像曹燕珍这样随和,谦逊的歌唱家是不多的:不论是待人接物,对待朋友——有名的或无名的,能不摆架子,待人以诚的就更少了。事实上,她那发自内心的,和善的本质以及几近孩童纯真的个性,对其演唱风格的形成,不无关系。

成功的女人后面,有个伟大的男人

1992年,我到上海时,曾到曹燕珍府上作客,会见了她那伟大的另一半——沈小松。他长得高瘦俊秀、浓眉大眼,有古时读书人那种文质彬彬、玉树临风的感觉。没怪他们爱情的结晶,唯一的儿子曹源,九岁,也是唇红齿白,黑溜溜的眼珠子漂亮得有点像个女孩。我说沈小松伟大,是一点也没有夸张的。事业有成的他,对常常到外地演唱的妻子,不止没有怨言,而且在曹燕珍离家时,家中老少,一切都由他打点,处理得井井有条。曹燕珍今天之所以能在歌唱事业上大展拳脚,放心去干,没有小松默默的支持,是决对办不到的。所以我们不妨把俗语倒过来说:成功的女人后面,也必须有个伟大的男人。

在新录制三张激光唱片

这一次曹燕珍来新加坡,据悉唱片公司已经邀她录制三张激光唱片:一张是民歌专辑,走的是半通俗路线;一张是黄梅调选曲;另一张则是音乐会录音“歌剧精粹”,这不啻是本地爱听歌者的耳福,但愿这三张唱片能早日面世,早听为快。

由于曹燕珍的歌唱技巧全面,可塑性强,唱片公司极力怂恿她录制流行歌曲专辑。但坚持原则的她却婉拒了。虽然她并不排斥流行歌曲,但她知道自己有更大更高的目标:发扬民族歌唱艺术。流行歌曲的听众多,有广大的市场,唱得好可以赚很多的钱。但娱乐的成份多于艺术成份,生命极短,常如昙花一现。从事民歌及艺术歌曲,却非有真材实料不可,成功的机会也没有那么大,却具有挑战性和更高的文化意义。

曹燕珍便是这样一位讲求原则,不轻易为利所动的人。

民歌与民乐的生命息息相关,近年来由于流行歌曲泛滥,在中国国内民乐也不景气。有鉴于此,曹燕珍向其任职单位大胆地提出了一些构想和提议,且具体地制定了一套振兴民乐的计划,包括演出的策划以及资金的筹集等,据说已获有关单位的批准和支持。但愿此计划能顺利完成,这对喜爱民歌民乐者,是一大喜讯。

我对曹燕珍的寄望

从曹燕珍以往举行过的演唱会、灌录的声带,以及和她的交往当中,我对她的情况算是比较熟悉和了解的。她在民歌方面,不论是演唱的技巧或歌曲的演绎,皆已到达了某种高度,且已形成自己的风格。至少,能唱得象她这么好的民歌演唱家并不太多。今后若想再进一步突破,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可作参考:

(一)民歌是音乐的宝藏,有取之不尽的源泉。歌曲的性质和内容也林林总总,多得令人眼花缭乱。没有一位歌唱家永远能停留在某个阶段。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歌曲的选择以及演出的方式,可以逐渐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以我的看法,曹燕珍今后应从早期演唱时那个娇俏可人的少女的形象,变为一个更为成熟稳重、温婉含蓄、更具风韵的妇女角色。

(二)在歌唱的道路上,应该采取“一专多能”的策略。固然,她最拿手的是民歌,在这方面可以继续努力钻研,进一步提高演唱水平,但也应该同时不断地从其他方面吸取营养,开拓更大的演唱空间,如戏曲、歌剧和艺术歌曲等。尤其是以受西洋音乐影响较深的华语艺术歌曲,目前是她较少涉猎的一环。以她的实力、学养和条件,我相当肯定,她在这方面也能有所作为。

(三)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给正统的文化艺术起了一定冲击。年轻一代对流行和通俗的次文化趋之若鹜。许多民歌为了求存,伴奏的形式也由钢琴改为以电声器材为主的音响。一些民歌手在演唱时有意无意之间受到了流行歌曲的污染:比如演唱时滥用滑音、切分音、以及夸张的气息处理等。我认为伴奏形式的改变本是无可奈何的事,然而歌手们应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尽量减少声音所受的污染,至少民歌听来应象民歌。在这方面,不可不慎。

(四)中国一般的民歌手,上台时都采用麦克风,久而久之习惯了轻声和假嗓的应用,有时反而失去了原来的音色美。一旦在台上与大型的管弦乐队或民乐团合作演出时,声音缺少了渗透力,发不出劲,这也是应该注意的地方。
以上四点是我个人的一些意见,对曹燕珍或许有提醒和参考的价值,然而有没有具体的作用,则不得知了。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