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巴赫
香港音乐界随感

文·【罗宾唐】


为纪念“西方音乐之父”巴赫逝世二百五十周年,今年香港艺术节主办单位特意请来由Philippe Herreweghe领导的Collegium Vocale Gent根特合唱团及古乐团,精心演绎两部Bach的合唱作品《圣约翰受难曲》(St John Passion)与《B小调弥撒曲》(Mass in B Minor)。

“《圣约翰受难曲,作品245》”为巴赫第一首受难曲,力臻完美的作曲家曾对乐谱作了四次修改,而“《B小调弥撒曲,作品232》”则是巴赫花了近二十五年时间,以福音书为蓝本,讲述耶稣受难的经过的作品,可谓是作曲家最费心力的杰出合唱作品之一。根特合唱团及古乐团自成立以来,备受乐评人的肯定,一直被视为演绎巴赫作品的典范。曾与之合作的古乐名家诸如Ton Koopmar,Nikobas Harnoacoart和Guatav Leoahardt等,顶尖乐团如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等也曾邀请其参与无数次录音和演出,香港乐迷耳福眼福不浅。

另一重要的巴赫音乐会由现今炙手可热的大提琴红人麦斯基Mischa Maisky担纲拉奏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节目分两晚进行:第一、四、五组曲,和二、三、六组曲分两晚演奏(几个月前的大提琴艺术节,Lynn Harreli也曾来港演出过巴赫这六首无伴奏组曲,但因节目分散多晚,我无法场场皆到,不得不为失之交臂的演出而惋惜)。麦斯基这两个晚上的演出令人大开眼界。我多年前曾聆听他的演奏会,天生爱好表演的他,一贯作风是换曲就换衣。麦斯基的此番演奏,可以说震慑人心。第一晚的三首组曲之中,以第五组曲的内涵最深邃、技巧最艰难,整曲告歌歇,听众才能在热烈的掌声中深深透出一口长气;第二晚的第六组曲一开始,先声夺人的前奏曲已展现出辉煌壮丽的气势,把你拉进巴赫的世界里,高难度的演奏技法令人目炫和窒息。第六组曲原是巴赫为自己所发明的五弦乐器Viola Pomposa而写的,现由四根弦的大提琴来表现,在技术上肯定碰到相当的难处。有人把巴赫这六首组曲形容为六座深度不一、外观宏伟的古典建筑物,内部结构复杂,雕栏纵横,玉砌直竖,庭院深邃曲折。麦斯基不愧当代高手,两晚一气呵成六首组曲,一一克服当中多处困难深奥的乐句,其充沛的体力坚强的毅力和高深的艺术琴诣,着实令人钦佩。

虽然我欣赏他的艺术技巧,但绝不赞同他演绎这套组曲的手法,他对某几个乐段的处理太过娇柔造作,流于花巧,失却稳重风范,而且使各组曲之间的衔接不够流畅,显然他过于注重个人的临场表演成分。这样演绎的巴赫虽能满足部份观众的欣赏口味,却难免令有识之乐迷难以接受。我对他的演奏评价是:一部离经叛典的大提琴组曲。

巴赫本人擅长演奏管风琴,并且笃信宗教,其创作素材与作品音响构思几乎都以此为基础。作品多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敛,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集德、意、法等国音乐之精粹熔于一炉,形成独创一格的巴赫风格:气势宏伟,严肃而充满理智,平稳之中又透出安逸。这六首无伴奏组曲在大提琴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今天已是世界闻名的经典曲目:不仅是所有学习大提琴专业者必修的高级课程,知名大提琴家的保留曲目,也是每一位大提琴家终生仰视的高峰,许多人以一生的时间来学习演奏。

在众多巴赫演奏者中,对二十世纪大提琴演奏艺术影响最大的就是西班牙籍的卡萨尔斯(Pablo Casals 1876-1973)。他不但改革了大提琴的演奏技巧,而且全盘改变了人们对大提琴性能的看法。卡萨尔斯十三岁时,在音乐书店里随意浏览,无意中检到了一卷陈旧的乐谱。由于年代久远,纸张已经褪色,破烂不堪,可是他的慧眼立即识出了明珠。这次发现使他的音乐事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他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将这套组曲练熟,更穷毕生的时间进行练习、钻研和演奏——这就是巴赫六首伟大的无伴奏组曲。

桃李满天下的卡氏从不认为教学与学习是两回事,对他来说,教学本身就是学习,他孜孜不倦地在研究技巧上下功夫,主张要向传统学习,但不受其支配和控制。他极力强调:应当把技术当作手段,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声望所及,世界各国的许多大提琴家都来找他学琴和求教,其中大家熟悉的有:G. Cassado、M. Eisenberg、E. Feuermann、M. Geudron、B. Greenhouse、P. Fournier、M. Rostropovich、P. Tortelier、L. Fleming等;卡萨尔斯俨然成为大提琴界的泰山北斗。卡氏的一位学生O. Bunting说:“大师具有一位伟大教师的特殊才能,他的视野超越了教学的范围,他的教学打破了这一特殊领域的狭窄界限,伸展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他所提出的‘表情性的音准(expressive intonation)’,实际上就是一个音高取决于它许多内在性的因素。”“大师是一座音乐的泉源,我们从他那里可以取之不尽”;他的座右铭是:“有规律的自由(Freedom with order)”。显然麦斯基的演奏是Freedom with-out order,太多花巧与Rubato。

卡萨尔斯被称为确立近代大提琴演奏法的大师,他发掘出巴赫六首无伴奏组曲并赋予它崇高的价值,当然是演奏这一曲目的权威。EMI公司保留了他录于36至39年的这套组曲,这是所有学习大提琴演奏者的参考宝鉴。其中的演奏无懈可击,音质也堪称一流,毫不输给现今的录音。乐迷若嫌它录音太旧,还有许多其他选择,例如DGG的Fournier、EMI的Tortelier、Philips的Gendron、NAXOS的Onczay或Mercury的Starker。我个人最喜欢的演奏是Casals和Fournier的录音,年青一辈的演奏我倒属意R. Kirshbaum(Virgin公司)。

最后,巴赫这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除了可以拿来考机(音色)外,更可用来考人。水平不足、功夫未深的人可能一首组曲还未听完已经神游太虚,与周公幽会去了。

说了这些,意犹未尽,很有兴趣再给大家谈谈巴赫六首组曲的内容,留待下次吧。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