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的陨落

文·【罗宾唐】



又一位乐坛巨匠殒落!

消息传来,震惊了国际乐坛和广大的乐迷。一生充满传奇性的指挥大师Carlos Kleiber恸于7月13日,在斯洛文尼亚的度假别墅中与世长辞。他的家属对此秘而不宣,他们遵照大师的遗愿,将其遗体安葬于他的母亲和妻子的故乡斯洛文尼亚的一个小镇Konjsica上,与妻子合葬一起。噩耗直到19日下午经斯洛文尼亚文化部正式讣告全世界,消息才开始在欧洲传开。

世界各地的剧院和乐团,曾经与大师合作过的音乐家和朋友们都感到震惊、哀恸,惋惜!维也纳歌剧院总经理表示,Kleiber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指挥家,他在艺术中寻求无人寻求到的东西,即绝对的艺术,他的去世是音乐界的巨大损失!另一位指挥家W. Sawallisch认为,Kleiber是这个时代最具魅力的指挥家。女高音E.Gruberova说,Kleiber替她打开了通往音乐的新窍门……。

初露端倪
1930年,Kleiber出生在德国的柏林。其父亲Erich Kleiber当时任职于柏林国家歌剧院,与W.Furtwangler(当时执掌柏林爱乐乐团)和B.Walter(执掌柏林德意志歌剧院)人称柏林三巨头。小Kleiber很有音乐天赋,听觉异常的敏锐,大有继承乃父事业的天份。老Kleiber的眼光极其敏锐,儿子身上的特殊音乐才华早已被他察觉到,但他并不希望儿子将来以音乐为生,他的理想是把小Kleiber培养成为一位科学家。

1935年,老Kleiber举家避开纳粹德国移民到阿根廷,小Kleiber就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学习、成长。起先他遵从父亲的意愿赴瑞士学习化学,二次大战后,他违背父命,中断在瑞士的学习,转而学习音乐。1952年在慕尼黑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两年后在Potsdam就任指挥,其才华初露端倪,从此在欧洲广泛开展了他的指挥活动。从1956年至1964年,他担任了莱茵德意志歌剧院指挥、维也纳大众剧院和杜塞尔多夫歌剧院的指挥。

1964年担任瑞士苏黎世歌剧院常任指挥,1968年担任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的常任指挥。70年代以后,慕尼黑的巴伐利亚歌剧院与巴伐利亚国立乐团成为他的主要合作伙伴。与此同时,他又多次在史图卡歌剧院、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和英国科文园歌剧院等欧洲一流歌剧院及交响乐团中担任客席指挥,并多次受邀在拜鲁伊特音乐节指挥华格纳的歌剧。

才华横溢
许多人认为小Kleiber在指挥方面的出色才华乃受老Kleiber的教晦和影响。但实际上,小Kleiber的成功主要都是靠他自己的刻苦努力得来的。老Kleiber始终不支持他成为音乐家。无论如何,老Kleiber对于儿子的潜移默化,还有他遗传给儿子的音乐天赋,是不容置否的。因此,小Kleiber一生都生活在老Kleiber的压力及阴影底下,使他在心理上对老爸产生莫大的抗拒力。

老Kleiber早年也是著名的歌剧指挥大师,Alban Berg的新作《伍克采》(Wozzeck)在英国的首演就由他执棒的,而R.Strauss的《玫瑰骑士》也是当年老Kleiber的拿手好剧。想不到若干年后,他的儿子也成了著名的歌剧指挥,而上述两出歌剧也同样是小Kleiber的拿手好戏。他的《伍采克》、《茶花女》、《玫瑰骑士》、《奥赛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蝙蝠》、《波希米亚人》等歌剧以及贝多芬、布拉姆斯、舒伯特的交响曲已成为慕尼黑、拜鲁伊特和维也纳音乐界的经典。

C.Kleiber指挥歌剧的超凡功力无可置疑,实际上他在指挥交响乐和室内乐等体裁的作品时,也同样具备非凡的功力。Kleiber具有极高的音乐悟性和修为,他在指挥时,思路异常清晰敏捷、动作潇洒自如,经常带有一些轻松幽默的气质和自在,却又不乏高度的准确性和深刻性,精辟地揭示出作品最深刻和广泛的内涵。他指挥的音乐,让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如同大海一般的宽广和宏大的气势以及强烈而辉煌的色彩。我们可从他指挥的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和威尔第的《茶花女》中得到这种感受。

Kleiber的指挥神态别具一格,毫不拘束。指挥棒一挥动,音乐马上流动,“魔法”也跟着展开,犹如一次精神沐浴、一次灵魂按摩。他以优雅飘逸,舞姿翩翩的肢体语言,引导着音乐家们,帮助歌者和乐者发挥出最高的水平,把音乐赤裸裸地呈显给听众。

完美主义者
Kleiber的性格和艺术风格可谓超乎常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对个人的感情从不考虑,他只优先考虑在艺术上是否满足或合乎他的理念。对每一场演出他都力求尽善尽美,否则宁可取消演出、绝不妥协。由于他的非凡音乐感,对演奏的要求几近苛刻,所以经常令乐师们叫苦连天!Kleiber毫不妥协的作风成为他的活招牌。在他事业的巅峰年代,临时取消演出的情况屡见不鲜,完全取决于他的心情和脾气。他可以因为无法容忍某钢琴家的冷傲面孔而取消一个协奏曲的录音;他也可以在向全世界做实况转播演出前的一刻,突然向主办机构要求更高的劳酬。

Kleiber看不惯慕尼黑另一位著名指挥家S.Celbidache恃才傲物、对Karajan、Bohm、Knappertsbusch等大师语出不敬,他竟然在一份德国的周刊上发表文章,对Celbidache冷嘲热讽,肆意攻击。其实,Kleiber私底下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Celbidache崇拜者;论恃才自傲,Kleiber可以说比Celbidache有过之而无不及,此举实在令人忍俊不已!人格上的弱点和音乐上的天才一并出现在Kleiber身上,但人们的焦点只集中在他的音乐才华,对他的大牌脾气和任性的作风完全包容。随着年纪的增长,Kleiber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累积加深,他的艺术风格具有令人销魂蚀骨,心醉神迷的魅力。

晚年的他深居简出,仿若隐居。这位有着非凡音乐天赋的天才过度地追求完美和自我不满,令他性格变得高度敏感,情绪变化无常,开始自我封闭,指挥的场次也逐渐减少,而演奏的曲目范畴也越来越窄。

奇闻轶事
有关Kleiber这位传奇人物的奇闻轶事搜集起来可谓一箩筐,有一位唱片制作人针对他经常取消演出的习惯,一针见血地指出:“Carlos的问题出于他的父亲死后,他就将整个音乐界看作是出气筒。他每一次取消一场音乐会,就当作向他父亲报复一次;他每指挥一场成功的音乐会,便是在向父亲示威。”要说服他答应指挥演出或录音,除了天文数字的演出费外,一切人与物的条件均由他制定,另外最主要的是要确保有长时间的排练次数。例如1978年在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指挥Wagner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剧院无可奈何地答应Kleiber从头到尾完整排练十七遍的苛求!Kleiber在排练当中,严格苛求的态度使到不少乐师受不了,最后导致指挥与乐师双方发生摩擦。歌剧在上演了第一场之后,便因Kleiber的不满而宣告夭折;原订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制作歌剧Otello的现场实况录音,也因为歌唱家Donimgo未能满足他预排十次的要求,Kleiber坚决不肯签约而使计划告吹!DG唱片公司录制了他指挥Staatskapella Dresden的Tristan and Isolde,Kleiber因某位歌唱家的表现不理想而反对出版。但唱片公司为了不让投资付诸流水,坚持出版,Kleiber一怒而断绝与DG公司的合作!有一次在慕尼黑指挥排练A.Berg的《伍采克》,为了达到他所要求的完美境界,竟然一次又一次地要求演员与乐队一起排练达34次。把各人折磨得叫苦连天!

多位曾经与Kleiber合作的音乐家都对他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另一方面也都觉得他患有深度病态。总之,只要他心甘情愿的话,他会主动请缨,并且不甚计较酬劳。2000年初Abbado与维也纳爱乐发生争执,取消指挥夏季萨尔茨堡艺术节Tristan and Isolde的演出。Kleiber闻讯后就主动向维也纳爱乐请缨,代替Abbado指挥演出。反之,若是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你就是铺上红地毯,外加金山银山,满足他所有的条件,他亦不为所动。Kleiber是一位很会享受人生的艺术家。他的嗜好是美女与跑车,他的妻子是漂亮的斯洛文尼亚芭蕾演员。他曾经对大师伯恩斯坦说过:“他希望有一座充满阳光的花园别墅,终日可以吃喝玩乐,睡觉和做爱。”他也曾经对大师卡拉扬说道:“我只会在饥锇时出来指挥”。卡拉扬对他的评语是:“他是个指挥天才,但却不是很喜欢指挥。他有一个很大的雪柜,当雪柜里的食物所剩无几时,他就会对自己说该开场音乐会了”。 卡拉扬死后,柏林爱乐曾力邀他出任首席指挥一职,但却被他婉言谢绝。1997年Audi汽车公司以一辆新款的豪华A8轿车作为指挥酬劳,另加他提出的额外条件,终于请动了汽车迷的Kleiber答应指挥巴伐利亚国立乐团两场音乐会。

如今大师已逝,留给我们的只有昔日的记忆、录音与录影。Kleiber的录音数量不多,但每个录音都是众口皆碑的珍品,值得我们珍藏。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