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僧传奇

文·【罗宾唐】

“钢琴大王”李斯特,除了能出神入化地演奏钢琴,还能谱写钢琴曲、歌曲与管弦乐曲,他的成就是音乐史上极重要的一页,他与法国的柏辽士同被视为近代浪漫乐派两大交响诗人,他把浪漫乐派带入巅峰状态;同时他又是标题音乐派的中坚份子,并为现代乐派开拓了道路,众多的现代乐派继浪漫乐派后兴起之时,正是李斯特与柏辽士所处的时代,他们承前启后,功绩不小。

幼年的李斯特是一个有点神经质的孩子,对于音乐与宗教俱流露特别的热忱,李斯特居住的地方没有学校,一切教育均由父母及教会的牧师担任,李父是一位常作旅行演奏的钢琴家,李斯特的音乐天分也就很早被发现,当时走江湖卖艺的吉普赛人的音乐,常常打动李斯特幼小的心灵,在李父的音乐室里摆放着贝多芬的肖像,童年的李斯特常举头望着肖像,天真而认真地说道:“我以后一定象他一样。”少年李斯特最热衷的就是贝多芬与吉普赛人的音乐,而其他音乐家的作品他都不喜欢,怪僻之极。

九岁的李斯特第一次在公众面前演奏了Ferdenand的降E调协奏曲,在获得一致的肯定后,李父开始为儿子的音乐教育四处奔波,为匈牙利贵族开演奏会而使得李斯特成功地获得了六位贵族在财力上的赞助,共筹得六年的学费,随后李斯特举家迁居至音乐气息浓厚的维也纳。

在维也纳,著名的钢琴教授车尔尼(Czerny)听过李斯特的演奏之后,答应收李为学生,且免收学费,在维也纳学习期间,李斯特不仅开了多场演奏会,同时也学习作曲技巧。一年半过后,李父送子到巴黎,打算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不料却遭受当时顽固又妒才的院长凯鲁比尼(Cherubini)诸多刁难而未能如愿,但经过李父的多方周旋,李斯特终于能够在巴黎开演奏会,且因技艺超卓而名震巴黎音乐界,不久,李父因疾与世长辞,使得一向受父亲庇护的李斯特悲哀异常,也更加怀念在乡间孤独的母亲,故此把母亲接到巴黎来奉养,一面收徒教授钢琴,一面举行演奏会。

在巴黎这段岁月,李斯特受到三位友人极深的影响,由于喜爱柏辽士的交响乐,李斯特的钢琴曲有交响乐的倾向,在肖邦的音乐中受到诗的熏陶,也可以说受了肖邦浪漫气质的诱惑而成为法式浪漫派的典型,李斯特还受到帕格尼尼高超演奏技巧的启发,自从听到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李斯特就非常感动,决心要做钢琴界的帕格尼尼,因此在钢琴的技巧上更加奋发钻研,如今就有这样的称誉:“自古以来在音乐技巧上最神妙的,演奏小提琴的莫如帕格尼尼,演奏钢琴的莫如李斯特。”李斯特经过长年的旅行演奏生涯,颇感奔走劳苦,1848年,他来到威玛,决定停止旅行演奏,悉心从事作曲。

在威玛居住的十年间,可说是李斯特生活最写意,收获最丰富的时代,差不多所有大型的音乐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创作,诸如《浮士德交响曲》、《但丁神曲交响曲》及十二首《交响诗》,这十二首交响诗是李斯特一生集大成之作,也是近代标题音乐的名著。1875年,李斯特创建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亲自担任院长,晚年的李斯特生活却相当灰色,自从母亲辞世后他移居罗马,写作宗教音乐及神剧,并在梵蒂冈割发受礼,接受教会的职位,次年罗马教皇巴伊亚斯九世赠他僧职称号。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病死于拜雷特(Bayreuth)的华格纳家中。

大凡一位伟人,奇人或圣人,其生前死后都免不了为大众留下褒贬之词或虚虚实实的传说,好奇者都趋之若鹜。李斯特也留给我们不少的传闻逸事,其中最奇特的,莫如其对异性的那种痴狂的迷恋。

在他十六岁那年,其父临终前就曾对他提出警告:“当心女性将颠覆你的生活、支配你的身世!”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曾说过:“李斯特等于追求女人的艺术。”

李斯特教授音乐,学生大部分是女性,当女生演奏良好时,李斯特就吻她的前额表示赞赏,女学生就回吻李斯特的手,包罗丁(Barodin)对此也曾说过:“这是李斯特与其女弟子之间的习惯,他在对女性的问题上确实有些毛病。”甚至有人说:“倘若李斯特身边没有女性,一分钟也难过,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什么事也做不成。”李斯特曾经为一位妇女充当秘书,这位妇人在她的著书中记录了这样的事实:”李斯特常买糖果送给我。交换条件是让他吻我的头发。”李斯特的确有不少的风流逸事,凡与他接近的女性,对他都怀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恍惚情感,就好比受了他的魔法一般,神魂不定,曾经有一个妇人发出这样的苦闷之声:“倘得李斯特爱我,一小时也好,就是舍弃生命我也不惜。”而李斯特吸剩的雪茄烟蒂,也被俄罗斯贵族妇女们争相讨去,视为珍品般地收藏于妆具中,更有甚者,某些有钱的妇女不惜金钱与时间,跟着他从一地跑到另一地,追随他旅行演奏的行程,李斯特本人经常保持着翩然的丰姿,风流倜傥,容貌迷人魂魄,就算在晚年仍魅力不减,对于女性始终有强大的吸引力。1879年,李斯特归依了罗马天主教成为修士,委身圣职,从某一方面看,也是为了避免许多女性的包围。

实际上,李斯特是一个慷慨仁慈的艺术家,为人善良,气度宏大,重义轻利,忠诚待人,对于别人的请求,凡能力所及无不拔刀相助,他开演奏会的收入为数不小,但他从不保留,大部份用在赈济与布施方面,科隆的贝多芬纪念碑,建筑费也是由李斯特捐助的,另外,华格纳在物质上也曾得到李斯特不少的援助,华格纳曾说:“李斯特……犹如十字架上的基督,对别人比对自己更关心,常常准备为别人牺牲。”

另有一段逸事可窥见李斯特的宽大与博爱,话说有一位女钢琴家在某地开演奏会,藉附李斯特的名气,冒充“李斯特的学生”作为宣传手法,事有凑巧,这天李斯特刚好来到这里,那位女钢琴家惊惶地跑到李斯特的房间,流泪求恕。李斯特却和颜悦色地扶她起身,要求她弹一曲,并且在一旁指点她,并对那女子说:“现在我已教过你钢琴,今后你真是李斯特的学生了。”那女子惊喜万分,泣谢不已。

所谓“交响诗”,就是含有一种“诗的内容”的管弦乐作品。1854年李斯特在威玛演出《塔索》(Tasso)时首先创用这个名称,这是指一种单乐章的标题音乐,李斯特认为作曲家通过这种体裁。可以“在其中重现他的心灵的印象和经历,以便和它们发生交往”李斯特拥护柏辽士所倡导的标题音乐,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来体现这种音乐美学,虽然李斯特的交响诗所依据的诗歌、戏剧,美术和神话故事都有具体的内容,但他在表达方式上避免了具体的叙述或描写,而用概括和音乐的特殊表现手法体现出诗情画意,人物形象特征以及戏剧的主题思想等等。李斯特共创作了十二首交响诗,最有代表性的《前奏曲》是以拉马丁的诗为依据,根据歌德的同名戏剧而写的《塔索》,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奥菲欧》和《普罗米修斯》,根据雨果同名诗创作的《玛捷帕》,取材于莎士比亚同名悲剧的《哈姆莱特》,另外还有《山中所闻交响曲》、《节日的回声》、《英雄哀悼曲》、《匈牙利》、《匈奴战役》和《理想》等。

最后,总免不了为读者介绍一张精彩的李斯特交响诗唱片,由Solti指挥伦敦管弦乐团演奏,内有《前奏曲》、《塔索》、《普罗米修斯》和《梅菲斯特圆舞曲》这四首曲子,我认为是李斯特交响诗演奏录音的首选之作,无论演奏与录音皆臻顶级,资深乐迷想必已入手一张,未拥有的朋友快去搜购吧!

Solti与Decca公司合作四十几年,所录制的管弦乐作品不胜枚举,但合我心意的却不多,这张李斯特作品专辑是佼佼者。两大乐团在Solti手上发挥出最高水准,加上一流的录音,使这张CD永垂不朽。(唱片编号DECCA CD 417513-2。我拥有的是美国版,音质比德国版略胜一筹。)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