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还在半空中
华艺节听中国爱乐


文·【刘斌】

二月四日晚,让人们期待已久的中国爱乐乐团终于在滨海艺术中心隆重登场了,它带着希望也带着遗憾。

开场的是德国作曲家华格纳(的浪漫主义歌剧《汤豪舍》序曲。此剧的完整剧名为《汤豪舍与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剧本是由华格纳根据中世纪的两个古老传说(维纳斯的骑士汤豪舍与瓦尔特堡的游吟歌者)结合而撰写的。剧情描述了骑士(游吟歌者)汤豪舍与图林根瓦尔特堡庄园主的侄女伊丽莎白及爱神维纳斯的三角恋情故事。

序曲开始的《朝圣者圣咏》,中国爱乐的铜管柔和但欠缺些光泽。随着音乐的发展,乐队的音响幅度对比和动感都还不够强烈。尤其是定音鼓手在音乐高潮时似乎应该采用更硬的鼓棰,会比较符合华格纳《乐剧》的风格。中国爱乐比起以前更注重不同声部的音响平衡,但一些领奏乐器还欠缺在注重与乐队和谐的同时出色地展示自己个性演奏的能力。整首乐曲给人的感觉相当完整而成熟,但缺乏那种宗教神圣感和中世纪传奇色彩。

接下来演奏的是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这首分四个乐章,作于1880年的作品是献给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阿尔布列希特的。第一乐章的序奏行板,中国爱乐奏得雄浑有力。主部的强弱对比按照原谱来说显得不够,特别是真正的p很少做到。整组弦乐的快速分弓时,还残留着一些文革时期演奏小提琴曲目的即兴粗糙成份。第二乐章是优雅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指挥的节奏处理似乎太规整了。第三乐章悲歌是乐队表现最好的,动感也很强,指挥也比较放得开。第四乐章终曲也演奏得相当好,只是多音和弦的奏法有时不够划一整齐。另外,本地听众经常“过分热情”地在各乐章间鼓掌,也多少打乱了指挥的思绪和演奏员的注意力。

下半场叶小纲的《大地之歌》无疑是整场音乐会的重头戏。这首新作品的灵感来自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同名女中音/男高音与乐队“交响曲”(作者自称)。而叶小纲也同样采用了七首马勒用过的唐诗(分别为李白/孟浩然/王维/钱起), 只是顺序有些不同, 并由女高音和男中音来演唱。
女高音路琦的声音虽然不时被乐队淹没, 但在一些“中国式”的旋律出现时却有好的发挥。男中音袁晨野身着中式服装, 却没有什么“中式”旋律可让这位顶尖歌唱家发挥。

写一首与大师同名的乐曲, 除了取得震撼性的宣传作用外, 也会带来严酷的挑战。人们不免会将新作品与大师的名作进行比较。如果说马勒用纯粹的德奥风格来表达对神秘东方的向往的话, 叶小纲的作品则在风格上显得杂乱而无所适从。人们不知道他用了道地的中文原诗后, 是想表现得比马勒更东方呢还是更西方?

在歌唱的安排上,马勒采用了男高音和女中音交替出现,配合着不同的速度变化,音乐显得丰富多彩。叶小纲却执意将女高音的几首诗与男中音的几首诗分别连串演唱,而速度又几乎是偏慢的,音乐显得沉闷拖沓。尤其是女高音和男中音用了许多戏曲的念白(中国戏曲兴起于南宋)来表现唐诗的意境更不让人信服(或许诗歌吟唱的方式还比较适合)。但不管怎么说, 叶氏的作曲功力无疑还是处于中国作曲家的顶尖位置。

余隆也是中国最杰出的指挥家之一,他的指挥风格稳健大气又非常实在。可惜有时会让人感到像个时刻拉紧缰绳的马车夫,太不让乐队和听众有喘息的机会了。

中国爱乐的目标是“国内一流,亚洲前列,世界著名”。目前的中国爱乐各声部实力平均,但还缺乏重量级的领军人物。对不同作曲家的风格也掌握得不够。水平在国内一流是毫无疑问的,但在亚洲还只能算是中上水准(如果日本还不至于“脱亚入欧”的话)。

中国爱乐之梦,还只在半空中,请继续做下去……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