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 教学 教人

文·【司者】

“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伸,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音乐是表达情感最“真”的一门艺术了。但是只怀着炽热的感情是不够的,艺术家还必须有丰富的生活历练,激情与深情。

今天,靠音乐吃饭的人很多,也有许多人是因为音乐而扬名,有一些则是在音乐的外围工作而赚取丰厚的酬劳,和音乐沾上关系的行业非常多,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从音乐厅、歌剧院到酒廊夜总会、从艺术性的到商业性的行业都有,林林总总,何止千百。然而,常常还是有人一再提起一个即简单又复杂的问题:“音乐可以当饭吃吗?”

站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就有不同的看法。音乐这行业,在这里约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事表演艺术,另一种是从事商业活动。

表演艺术是指音乐演奏,作曲、歌唱、录音等,是直接的、单纯的。商业活动则多以利益来衡量,即是说能不能赚钱,赚得多或少?这包括了音响器材、唱片、卡带、制作公司、电影电视配乐、音乐会筹备公司,甚至音乐时报杂志、书籍等等。

为艺术 为生活

在朋友当中,从事表演艺术的很多,有的自幼就在舞台上演奏、演唱,现在仍然坚守不渝,乐此不倦的从事着演奏工作,淡薄名利,默默的耕耘,为的是那份对音乐锲而不舍的情意,令人敬佩。 一些人则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了,或是认老而退休去了。有的则从专业转向业余,偶而也在台上亮亮相,展示一下未老的宝刀,或是从事教学工作,组织学校乐队,提携后进。也有一些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完全的放弃了演奏生涯,转行干其他,玩股票去了……。 有些比较不得志,感觉“怀才不遇”或“遇人不淑”者,可是又不愿意就此引退,只好从一处移到另一处,有者认为此地已成不了气候,只好从过内移向国外发展,一去三、五载,希望在过外先打出一个名堂再回来,身价自然不同;有者则一去不复返,索性移民去了。当然也有年青的音乐家,带着满腔的热情从外国留学回来,兴致勃勃,意气风发,准备回来大展拳脚,干出一番大业,希望国人会赏识及支持他们,让他们更安心的去从事工作,为国家贡献出一份力量。

音乐可以当饭吃吗

虽然已经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及机会,让有志从事音乐艺术的年青人去争取,但仍然有许多年青人在面临抉择时,踌躇不定。到底该进入大学深造,将来成为医生、律师,还是进入音乐学院,继续钻研音乐,将来投入音乐的行列呢? “音乐是不可以当饭吃的!”这个观念,还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挂帅的社会里,“玩音乐、搞艺术”确实是不容易赚大钱而致富的。除了要面对社会国人的更高要求外,也要面对更多的外来移民的强劲挑战。更何况要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非得每天闭门苦练七、八个小时,这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加拿大华裔指挥兼作曲家毕佐鹏博士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虽然是一个化学博士,也曾经在大学任教多年,可是现在却从事专业的指挥工作(毕博士曾在去年指挥过新加坡交响乐团),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对音乐的那一份执着的情感。虽然音乐没能为他带来巨大的财富,但他认为,从事这项工作,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音乐理想。 除了从事演奏,指挥工作外,更多人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其中又以教钢琴者为数最多,其次是提琴、唱歌、吉他、电子风琴等。有者从早上一直教到晚上,马不停蹄,天天如此,收入虽然可观,然而这也是一项苦差,个人的牺牲也很大,不过却为音乐教育立下了不可抹煞的汗马功劳。

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

在教学方面,师资的素质良莠不齐,收费也各不相同,忧郁没有划一的标准,有时亦令学习者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更加上有许多从国外移民近来的“海外艺人”,也加入从事教学工作,各门各派,齐齐进场。 演奏水平高超,名气大的演奏家并不一定就是出色的教师。能够掘发学生的潜能,协助学生解决困难,教学方法正确,又有良好的品德与修养,才是真正的“人师”。教琴也教人,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性更为重要! 最要不得的是一些本身行为不端正,思想不正确的教师,利用学生的表现来提高自己的身价,收取更高的学费,或以转手买卖乐器,从学生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以自肥。 傅雷先生曾经说过:“受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和积聚更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绝对不是盲目的自我扩张……。”所以身为人师者,必须本着培育后进的精神,以正确的人生观,深刻的修养,丰富的知识,把音乐教育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以体现孔子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理想。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