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之后 你会在哪里?

文·【蔡荣生】


西方音乐创作从文艺复兴时代(Renaissance)到19世纪末叶,逐渐地在调性音乐中发展至瓶颈阶段。作曲家为了挣脱困境,做了各种尝试,形成了所谓的20世纪音乐。从小听惯传统音乐的人,经常会受不了无调性音乐,或类似装备了各种现代武器般的音乐。

传统音乐创作也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莫大的考验。有者至今仍出淤泥而不染,有者已变形至惨不忍睹。音乐发展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有怎么样的社会就产生怎么样的音乐。

音乐创作者经常走在时代的前端,作品往往不为当世所欣赏,但经常在若干岁月、甚至百年后,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巴哈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话虽如此,笔者仍经常质疑现代音乐的价值。古时候,音乐不单只作欣赏用途,还具备了疗效与驱邪的功用。而某些落后民族的音乐,仍保留类似的传统。

某些调式音乐在欧洲的宗教兴盛时期是被禁止使用的。像Phrygian mode,从do re mi 的mi开始的音阶,由于太过感性(sensuous)而被宗教人士所唾弃。有些音符甚至被当作魔鬼般地严禁使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早已麻木不仁,对音乐的敏感度不似古人般有同样的反应。我们现在所听到的某些现代音乐就跟我们吃的食物一样,已经被改基因了,后果如何则不堪设想。

音乐的聆听与学习,对某些人来说早已不具修身养性、松懈身心的作用,更别提疗效驱邪等“废话”。音乐的自然性与功能性早已被世人所遗忘,废物般的音乐与噪音充斥市场,人多的地方,垃圾音乐与噪音更多。

电影《明天之后》(The Day After Tomorrow)是部警世作品,讲述的是温室效应所引发的二次冰河时期。制作人希望这部电影仅止于虚构而不会变成一部未来记录片。不幸的是,就象电影所描述的,北极冰快已大量溶解……

随着21世纪的到来,音乐的发展也与社会的变迁而同步改变。明天之后,你会在哪里?无人知晓,但愿美好的音乐能长存于世。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