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小提琴演奏家西崎崇子

文·【无花果】

 

“梁祝”这首家喻户晓的乐曲,有着不少的版本,也有不少的乐手以各种乐器(如:高胡、小提琴、钢琴、柳琴等),搭配中西乐队演奏过。但能令人一想起‘梁祝”,便想起的乐手,似乎只有日本的西崎崇子。

西崎崇子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不是她修长的手指上那枚硕大的蓝宝石戒指,而是她白皙的颈项上的两颗红斑。那可不是吸血僵尸的杰作,而是她‘夹’琴日久有功。她说话时语调清晰,干脆俐落。

西崎崇子早年读完书后,便留在美国开演奏会。后来回过日本两年,这期间在日本及欧洲各地演出。1974年,她到香港演出时因机缘巧合遇到了她的另一半,便在香港定居至今。

初到香港时,西崎崇子在演出之余也从事教学工作。她回忆说:“当时我觉得突然间要生活在一个小地方,文化活动也很贫乏,来观赏音乐会的观众大多是洋人而非华人,来来去去都是那些熟面孔,而且只有小猫两三只。”为了推广与普及音乐,也为了使西崎崇子有更好的发挥机会,除了安排她与香港交响乐团演出外, 她的先生也从国外邀请著名的音乐家与乐团到港演出。在一次交谈中,有位朋友建议西崎崇子专攻华族音乐,这点正好与她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在经过仔细的研究后,决定从人人皆知的‘梁祝’着手。

“一向来我所接触的都是西方古典音乐,与‘梁祝’的风格是相差了十万八千里。老实说最初我并不喜欢‘梁祝’,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对乐曲越来越熟悉,终于发现它别有洞天,才下功夫苦练。”

西崎崇子的首两个“梁祝”录音都是跟日本乐队合作的。在做完第一个录音后,原作者陈钢告诉她说她的“梁祝”华族味道不够。为了使她更了解乐曲的精神,陈钢向她阐述了“梁祝”的故事背境,使她得到一些启示。过了几个星期,第二个录音完成了,西崎崇子觉得很满意,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某些香港乐评家认为第一个录音比第二个录音更有华族色彩,真是顺得哥意失嫂情。

为了尝试不同的演奏风格,在与两个日本乐队合作后,西崎崇子便与捷克交响乐团合作了第三个录音。那时她已熟能生巧,对乐曲的演译也作出了重大的改变。录音的效果令她非常满意。

接着,她有机会到中国上海与“梁祝”的原班人马合作演出。西崎崇子非常重视这次的演出。决定要摒弃以往的演奏方法,以全新姿态出现。在去年八月间趁吴国闻到香港,她便与国闻学二胡,以便从乐器特色贯彻乐曲的精神,从而做出调整,如在慢板地方将速度放得更慢,以奏出象二胡般的滑音。由于在上海的录音室非常宽阔,令她非常放松,在天时、地利及人和的条件的配合下,她奏出了至今仍令她回味不已的音乐。

至于她的最新尝试,在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的录音,她表示它的华族色彩很浓厚,令她十分惊喜。虽然由于舞台小,受到乐手的包围及与指挥「面面相对」,使她感到不自在而加快了演奏速度,但乐队所发出的音响之大,及高胡及笛子等的独特音色却给她一种全新的感受。美中不足的是冷气机噪音太大,严重的影响了录音的进度。

在五个录音中,西崎崇子最喜欢上海及新加坡的演奏。至于那一个才是她的最爱,她表示必须再仔细聆听比较后才可以做出选择。

西崎崇子的演奏生涯少不了“梁祝”,而“梁祝”与她的搭配也使到她在香港的音乐会场场爆满,观众群中又多了不少年轻的新面孔。

“有时虽然我演奏的是西方乐曲,但观众还是来观赏,因为他们期望我在谢幕时演奏华族乐曲。”西崎崇子喜滋滋的说。除了华族乐曲,西崎崇子也作多方面的尝试,如在曼谷演奏泰国乐曲,被誉为演奏得比泰国人还要好!在未来的一年中,她已经有了五个录音计划:华族传统戏曲音乐、台湾小品、日本曲子、典型中国乐曲及亚细安曲子等。

对这么一个孜孜不倦,永远都在改变,作新尝试以追求更高境界的音乐家,你是否要认识她多一点的冲动呢?若有的话,通过她的音乐,应该是最佳途径吧!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