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黄河
文 · 汝微

人们花钱买票听音乐会,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特别喜欢音乐会所演奏的乐曲、仰慕演奏家的声名显赫、又或是其音乐凝聚了自己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倘若这三个因素同时存在,那选择只有一个——马上冲去买票观赏!

对笔者而言,11月14日晚在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的“黄河之子”音乐会,殷承宗和新加坡华乐团合作演出《黄河钢琴协奏曲》,就是这样一场具备了全部因素的音乐会。

谈到现代中国交响乐,人们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两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一部是小提琴协奏曲《粱祝》,另一部就是钢琴协奏曲《黄河》。

1970年代初,正值中国的“文革”,笔者刚上中学。那是一段令人窒息的音乐真空期,甚至连“八个样板戏”都没全出台。谁想到,一片死寂中突然传来《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天籁!虽然是激昂的“革命音乐”,但它基本保留了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精华,磅礴的气势中,还带有”黄水谣”和“黄河怨”等当时难得听到的轻曼美妙、婉约幽怨调子,套用当时的政治俗语,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那时侯,笔者就靠着一架耗费了全部积蓄购买的“五管晶体收音机”,一遍又一遍地收听这首曲子,在精神极度贫乏的年代,它成了滋润音乐饥渴少年心田的甘露!而它的主创者和演奏者殷承宗,在我心里简直就是一座需要仰视的高山。文革后,郁郁落寡的钢琴才子带着《黄河》乐谱独闯欧美,让西方艺术界震惊,不相信经过“文革”荒漠期后的中国,竟然还有如此优秀的交响曲。
这一晚,我少年时代心目中的“高山”亲临狮城。40年前的英俊青年已成年近古稀的“发福”之人,但“高山”的地位依旧。如今殷承宗已经是名闻天下的世界级钢琴大师,在全球很多最重要的音乐厅演奏过《黄河》。

《黄河钢琴协奏曲》本来是借西洋乐器和交响曲形式来表现东方民族之魂,现在又由华乐团来演奏,真是精彩复惊叹!在叶聪带领的新加坡华乐团倾情配合下,二胡、笛子、琵琶、柳琴和低音提琴等,交织出一幅浓郁的黄土风情画。

殷大师的钢琴台上没有乐谱。他哪里还需要乐谱?每个音符都早已经溶进血液里。
已经演出了600场的殷大师,依然一丝不苟,演奏一气呵成,滔滔黄河水从殷大师的十指间倾泻而下,时而轻快地流淌,时而咆哮地怒吼,千锤百炼的演出,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曲毕,音乐厅里瞬间迸发出如雷般的掌声,殷大师一次又一次地谢幕,仍然挡不住观众如火的热情,大家起立致谢,大师只好再加奏一段《黄河》结尾曲,这时,观众的激情燃烧到鼎沸,所有观众一齐击掌合唱,场面令人动容!

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听到的是俗称“殷承宗版”的原版,即第四乐章保留了“东方红”乐曲的“文革版”。撇开政治因素不谈,就艺术感染力来说,这是最好的版本。


 




>> 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