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寻古

· 桠柴

大提琴音乐文献里,惊天地、泣鬼神的巨著当数巴哈(J.S. BACH)的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这套组曲从被发现至演奏的过程很曲折,由大提琴泰斗Pablo Casals花了十二年时间潜心研究后方才得以正式公演发表,从此奠定了这部作品在大提琴音乐史上无以伦比的崇高地位!盖它复调织体之繁复、技术要求之高难、乐思开展之绵密和艺术哲思之深刻,成就了它的不朽。

另一首大提琴惊世之作是Dvorak的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号。它的色彩斑斓、情感波幅浩瀚与张力冲突剧烈,是格局与气势发挥至极致之作。由Rostropovitch(罗氏)演奏、Karajan指挥柏林爱乐交响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的录音(DGG),至今依然是不二之选。两位大师合作时所掀起的音乐波涛及激起的情感渲染力有一览众山小之大度,雄浑澎湃的音响气派将音乐推至化境。聆听之余,令人浮想翩翩。富诗人般的深沉诗意,如演说家雄辩滔滔的情文,还有缅怀故人之柔情,思念祖国家乡之乡情;此时一切言语都显得多余,音乐让你深陷、要你沉思,甚至惊叹!两位大师所擦出的炽热火花,绝对是千年一笔!

再说一首经典大提琴协奏曲——Elgar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85号。要说经典中的经典,首推Du Pre演奏、Barbirolli指挥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的唱片(EMI),这是许多爱乐者常说荒岛必备的精神粮食,更应是至死不渝的亘古拥有。曲中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一种世纪末的哀思,再加上Du Pre天生敏感的音乐天赋,在指挥家Barbirolli沉潜内在地营造音乐气氛和细致地渲染冲突下,音乐色彩灰暗之极!幽静处,勾魂摄魄;激越处,撕心裂肺。无奈天忌英才,用心灵与灵魂演奏的Du Pre英年早逝,留下这闪烁古今的绝唱,也留下一串串供人凭吊的落寞与追思!

遗憾的是笔者百般尝试寻找Rostropovitch演奏的Elgar Cello Concer to,却始终毫无头绪;一心一意寻觅罗氏演奏的巴哈无伴奏组曲之黑胶唱片,也始终芳踪杳然。在此广约诸位能人志士,若有何发现,请速电告知在下,则不胜铭感矣!

近日在黑胶怀旧市场闲逛,心仪的两套唱片依然寻之不果,却偶得海顿大提琴协奏曲,仔细一瞧,独奏家是一代宗师Rostropovitch(罗氏),伴奏乐团是富盛名的Academy of St.Martin-in-the-Fields。见后满心欢喜,二话没说抱入怀里,直奔自家的发烧窝,沉去了一日烦躁,洗却了一天闷气,翘起二郎腿,轻酌萄红,独钓心曲,这是一个美妙和欢愉的时刻。

海顿(Haydn)的两首大提琴协奏曲,没有巴哈无伴奏组曲的艰深,也没有德沃扎克(Dvorak)的张扬煽情(特注:绝无贬意,只指作品性格)。若与Elgar相比,更是“内外交错”——海顿的外向、机智、幽默、诙谐和Elgar的孤独绝望、颇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的内敛与揪心,是一种两极的反差。

众所周知,海顿式的幽默与诙谐,是一种既定的古典风格,也形成了难以破格的观念,现由集煽情和雄辩于一身的Rostropovitch来演绎,让人心生悬念。在严谨与典雅中,个性张扬、放肆自我的罗氏如何能纵情而不逾矩、出位而非出局,才是见真章的绝活。

当Rostropovitch的琴声响起,他那斯拉夫民族的性格——血性男儿直抒胸臆的豪迈似带些许彪悍的琴音气韵瞬间溢满了发烧房,也醮醉了小弟的心情。

Rostropovitch的演奏肯定能俘虏听者的心,也让你诚服在其琴音里。大师的高度与格局,瞬间让小弟不知不觉中唱了几个轮回而意犹未尽,奋笔疾书一记。

在海顿D大调第二协奏曲里,Rostropovitch奏来富有诗意,音质润实、典雅轻巧; 然乐句的推展,一股无尽的韧性与力量贯穿其间,严谨中带入哲思与深度,这种极为少见的演绎方式,是罗氏特有的浪漫吟唱。而伴奏乐团Academy of St.Martin-in-the-Fields更是亦步亦趋。仔细聆听,感觉独奏家与伴奏乐团都用心灵在倾听,室内乐般的音响平衡,彼此灵气相通,形式虽有宾主,但相互依附、真诚扶持、水乳交融地交织着,演奏气氛出奇之佳!这在协奏曲里极为鲜见,单凭这样一个精彩伴奏,此盘就值得让您珍藏。

在海顿C大调第一协奏曲里,罗氏独奏主题一出现便是惊天动地的宣示,没有古典或巴洛克时期的沙龙气息,不见灵巧轻盈,反倒是一种雄关漫道与而今迈步的昂扬,如朗诵着豪情壮志的的史诗宏伟壮观。这也是罗氏独有的情感宣泄,音乐气派之巨犹如君临天下,登高一呼,天地动容,罗氏就是如此独一无二的大家。听之!珍之!

>> 回顶端